今天,我们迎来了

第29个世界湿地日

今年的主题是

“保护湿地,共筑未来”

湿地,被誉为“地球之肾”,与森林、海洋并称为全球三大生态系统。它如同大自然的“海绵”,在调节气候方面,像一个巨大的空调系统,通过水分蒸发和植被蒸腾,影响周边环境的温度和湿度;在涵养水源上,能储存大量的水资源,为地下水提供补给,保障了我们的用水安全;还能像天然的净化器一样净化水质,过滤和分解水中的污染物;更是众多动植物的家园,维护着丰富的生物多样性,为无数珍稀物种提供了栖息和繁衍的场所。




大黄堡湿地是国家重要湿地,是我国华北地区为数不多的典型芦苇沼泽型湿地,也是天津城市总体规划“一轴两带三区”中的“七里海—大黄堡洼”湿地生态环境建设区,具有净化水质、涵养水源、保持水土、蓄洪抗旱的生态功能,被誉为“京津之肾”。它就像一个巨大的生态宝库,里面栖息着丰富的生物资源:

这里有两栖动物6种,爬行动物10种,哺乳动物17种,鱼类33种,昆虫395种,浮游动物76种,底栖动物61种,植物284种,鸟类214种。

其中国家一级保护野生鸟类有丹顶鹤、东方白鹳、大鸨、金雕等9种,二级保护野生鸟类有白琵鹭、大天鹅、小天鹅、灰鹤等42种,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有野大豆1种。



近年来,大黄堡湿地自然保护区更是在保护工作上取得了显著成效:

认真贯彻落实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固树立“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

围绕全市高质量发展“十项行动”和区委“3+1+1”工作思路,全力推动天津市湿地保护“1+4”规划和“871”重大生态工程。

实施了一系列保护措施,如保护修复、土地流转、违建拆除、生态移民、生态补水、村庄环境提升、搭建智能监测平台等。




如今,大黄堡湿地的保护修复体系逐步完善,管理能力明显提高,涵养能力明显增强,生物多样性显著提升,已逐渐成为京津生态地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注入了绿色动能。

世界湿地日

是提醒,更是号角

守护大黄堡湿地

这一方生态宝藏

就是守护我们共同的家园

让我们以实际行动响应

“保护湿地,共筑未来”的号召

从点滴做起,凝聚力量

让湿地的盎然生机永远延续

让地球的每一处角落

绽放光彩

共同奔赴人与自然

和谐共生的美好未来!


来源:美丽武清

审核:刘浩杨

编发:苏纪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