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60年代初期,中国遭遇前所未有的三年困难时期,毛主席带头艰苦奋斗,勤俭节约,决心与全国人民同甘共苦,共度难关。
当时,李讷在北大读书,学校要求学生报口粮,她说自己是共青团员,应该分担国家的困难,只报了27斤。 毛主席听后很高兴,说就应该这么做。
当时李讷在学校的粮食不够吃,毛主席也不让她从家里带东西到学校去吃。
有一次,李讷因为肚子太饿,就从家里带了一包奶粉,准备去学校喝。毛主席知道了这件事情后很不高兴,他对李讷说:“你这样做影响不好。”
从此以后,李讷再也没有往学校带过东西。因此,她和同学们一样,经常饿肚子。
1960年冬,毛主席的卫士尹荆山去学校看望李讷,见她脸色不好,一问才知道李讷是饿成这样的。李银桥知道后,实在于心不忍,便弄了一包饼干悄悄塞给了她。
李讷看了看四周,见无人看见后,赶忙拿出了几片塞进嘴里,并将剩下的饼干小心翼翼地放好,准备慢慢地“享受”。李银桥见状,心里一阵阵发酸。这件事很快被毛主席知道了,他火气一上来,拍了桌子:“别人可以送,我的孩子一块饼干也不许送!”
事隔不久,一个星期六,李讷放学回家, 准备与父母一起吃晚饭。炊事员特意多煮了一些米饭,并且做了四菜一汤,还有辣椒、霉豆腐等四个小碟。
吃饭之前,尹荆山利用倒茶的机会提醒毛主席:“主席,今天李讷回家了。你们两三个星期没见,一起吃顿饭好吗?”
毛主席笑了笑,说:“那好,那好。”
饭菜摆上桌,准备吃晚饭了。此时,李讷正在毛主席卧室里同他交谈。她委婉地说:“爸爸,我的定量老不够吃。菜少,全是盐水煮的,油水还不够大师傅沾光呢,上课时肚子老是咕噜咕噜叫。”
毛主席点点头,轻声说:“你虽然饿肚子,但与老百姓比起来,你还算好些。”李讷不作声了。
毛主席接着说:“困难是暂时的,我们要和全国人民共渡难关。要带头,要做宣传,形势一定会好转,要相信共产党……”接着,毛主席开了句玩笑说道:“大师傅掌勺,我也管不了他啊。”
这时候,饭菜都已做好,摆上了桌。尹荆山进屋去提醒毛主席:“主席,吃饭了。”
“嗯,今天一起吃饭。”毛主席拉着李讷的手来到饭桌旁。
李讷抓起筷子,鼻子伸到热气腾腾的米饭上,深深地吸了一口气,感叹道:“啊,真香啊!”
李讷在父母面前不用拘束,也不用保持“形象”。开始时她慢吃几口后,便开始狼吞虎咽起来。只见李讷几乎嚼也不嚼就把饭吞了下去,尹荆山愣住了,他忽然一阵酸楚,喉咙被堵住了:“这是毛主席的女儿啊!谁能相信她会饿成这样子?”
“吃菜,多吃菜。”江青不停地往女儿碗里夹菜。
刚开始,毛主席还在陪女儿吃饭,一边有一句没一句地说点什么。 渐渐地,毛主席不说话了,就默默地夹起一筷子菜或饭往嘴里送着。他嚼得很慢,很慢……最终,毛主席停下了手上的动作,也停下了咀嚼,怔怔地望着女儿出神。
李讷的心思却只在吃饭上,她吃完了,又带着孩子气地望着尹荆山,说:“还有汤吗?这盘子得涮涮,不能浪费了。”尹荆山猛地起身转头,泪水瞬间夺眶而出,他朝着厨房跑去,拿回两个掺玉米面蒸的白面馒头递给她。
李讷摇晃着身子,不好意思地看了看父亲,又看了看尹荆山,便连忙掰了块馒头擦起了盘子,直往嘴里塞。尹荆山拿来了热水瓶,将开水倒进了菜盘,帮她一个盘子一个盘子地涮。
这时江青扭头走进房子,毛主席喉咙里咕噜两声,什么也没说便走开了。
过了一会,尹荆山趁进屋替毛主席倒茶的机会告诉他:“主席,李讷真的太苦了,我想……”
“你不要再说了,我的心里也很不好受,她妈妈心里也不好受,但我是国家干部,国家按规定给我一定待遇,可她不一样,她是学生,按规定不该享受就不能享受。”
毛主席深深地叹了两口气,不无感慨地说:“还是各守本分的好,我和我的孩子都不能搞特殊,现在这种形势下尤其要严格。”
毛主席抬起右手,由里向外轻轻一挥,尹荆山便悄悄地退出了房间。他边走边回味着这句话,心里久久不能平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