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9年6月25日,阔别故乡32年的毛泽东,再一次踏上了故乡的土地。上午他先去给父母扫墓,又重回故居对着父母的遗像凝望了良久。他看望邻里,向社队干部了解生产情况,又去了韶山学校与孩子们合影。下午还到韶山水库游泳。休息时,他指着山中一处叫滴水洞的地方,对陪同的湖南省委书记周小舟说:“小舟,咯个地方倒很安静,我退休后,在这儿给我搭个茅棚好吗?”可惜,主席的愿望最终未能实现,他为了他的信仰他的人民工作到了生命的最后一刻。当晚他还宴请了韶山的老党员及其他革命老人。
那一夜,毛主席感慨万千,夜深未眠。他时而来回踱着步,时而仰望苍穹。随后又要来了纸笔,写出了这首诗《七律·到韶山》:
别梦依稀咒(哭)逝川,故园三十二年前。
红旗卷起农奴戟,黑手高悬霸主鞭。
为有牺牲多壮志,敢教日月换新天。
喜看稻菽千重浪,遍地英雄下夕烟。
离别的时光恍如一场梦,(令我伤怀落泪哭那逝去的日子。)似在诅咒岁月的无情。我离开故园已经三十二年了。漫卷的红旗鼓舞着农民举起了武器,而敌人却高高举起了霸主的皮鞭。
那时的我们因为有着凌云的壮志,所以不惧流血牺牲。我们敢改天换地,要让天地换上一副生机勃勃的新面貌。如今我们欢喜地看到了大片的庄稼在风中摇摆如滚滚波涛,到处是平凡而伟大的英雄,他们在暮色中收工归来。
毛主席这首诗,写得气势恢宏,感情真挚。诗人的情感由大悲转为大喜,形成了强烈地对比,情感跌宕起伏。少小离家老大回,心中滋味岂几句话能够表达。怀着别样的情思,诗人抒发胸中块垒。前三句忆往昔峥嵘岁月,曾经的年少轻狂,曾经的壮志豪情,不惧流血牺牲,誓要日月换新天。如今宏愿得偿,亲人却已一个个离去,诗人心中如何不悲。可他又是欢喜的,如今已迎来了一个新世界。
此诗在发表时,在毛主席身边工作的湖北省委的梅白同志,建议主席把诗中第一句“别梦依稀哭逝川”中的“哭”字改作了“咒”字,毛主席欣然接受,还称梅白为“半字之师”。可后来有不少读者却认为“哭”字更好。一个人阔别故乡三十多年,心中有情眼中有泪才是人之常情,“哭”字更加深沉厚重而“咒”字在情感的表还上就显得单薄了许多。这个字主席完全可以不改,但他终是改了,这也确是反映了他不同于一般诗家之处!
朋友们,你的更喜欢主席的哪种表还,欢迎留言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