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 李力迪 杨 伦 特约记者 汪学潮
山野,寂静无声;战场,瞬息万变。
隆冬时节,联勤保障部队某输油管线团一场实战化训练进行到关键时刻。指挥帐篷内,油泵监控屏幕突然红灯闪烁,二级上士张策翔立即戴上AR眼镜,操控无人机实施抵近巡查,很快在跨河悬挂管线处锁定漏点。
“油料”喷射,抢修组两名战士快速穿好防护服前出补漏。同时,另一名战士操控载重无人机,前送抢修器材。很快,漏点被封堵,“油龙”恢复奔涌状态。
打仗就是打保障。面对建设现代化联勤保障力量的新要求,新时代管线兵在习近平强军思想指引下,聚焦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加速提升保障能力,确保战斗发生在哪里,管线就架设到哪里;战线延伸到哪里,油料就输送到哪里。
转型方向标定实战靶标
2018年,在改革强军的浪潮中,该团应运而生。班底是两个仓库下辖的两支管线队,包括领导班子在内的其余官兵均从多个部队抽组而来,业务能力相对薄弱,基础参差不齐。
转型之路充满挑战。组建半年后的一次联合训练,该团官兵虽然作为作战要素参训,但由于与保障对象对接不充分、保障链路不畅通,仅仅亮了个相就收尾,难以融入体系。那一刻,大家倍感压力。
“绝不能双脚迈进联战联保的门槛,脑袋还停留在过去单打独斗的单一保障思维。”该团党委一班人深感使命如山,“部队战斗力建设等不起、慢不得,必须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强军思想,深入贯彻新时代军事战略方针,打造一支全时待战、全域保障的新质保障力量,充分发挥战场联合保障效能。”
痛定思痛。他们开办“联勤讲武堂”,邀请其他军兵种部队指挥员讲联合作战知识和联合保障需求;建立联合协调机制,与保障对象互设联络员,共同修订联合保障方案……转型方向标定实战靶标,该团融入联合作战的探索不断深入。
输油管线是输送“战争血液”的“大动脉”,管线铺设质效直接影响战争进程甚至胜负。“如何确保战线延伸到哪里,保障就跟进到哪里,油料就及时输送到哪里?”
向战发问,该团党委一班人认识到,提高一体化联合保障能力,必须向科技创新要战斗力。
他们探索将过去繁杂的人工勘察计算工作,交给测绘卫星、无人机和计算机信息软件完成,破解传统人工作业效率低的问题。同时,派技术保障室干部赴科研机构、军队院校和相关单位学习深造,开发出野战输油管线辅助决策系统。
“利用该系统智能勘察选线,只要输入起点和终点,几条预选线路就会呈现在指挥系统屏幕上,线路优劣、泵站位置、注意事项等清晰明了。”该团领导说。科技为保障力赋能,部队参加上级组织的联合训练时,选线质效明显提升。
“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加速将科技转化为战斗力。”面对转型建设中的一个个难题,该团牢固树立科技是核心战斗力的理念,充分发挥科技赋能效益。针对管线铺设持续作业时间长、强度大等特点,他们引进穿戴式单兵机械外骨骼助力系统,增强单兵负重作业能力,缩短了管线铺设用时。
复合型人才加速成长
清晨,伴随车辆轰鸣和急促的脚步声,一场野战多源供电保障训练随即展开。
启动柴油发电机、展开光伏板、联接储能装置……面对复杂的电路和操作界面,该团官兵作业有条不紊。带队的二级军士长刘颖告诉记者,如今实施多源供电保障,用时比装备刚列装时明显缩短。
保障效率提升,得益于该团复合型人才加速成长。
调整改革后,战士卜祥彪转隶来到该团。临时的营区、陌生的环境、全新的战友,一度让他不太适应。
这一年,某保障队成立,负责运行多源野战供电系统实施应急供电。已熟练掌握柴油发电技能的卜祥彪,从零开始学习光伏发电。
“使用新能源发电,能够降低指挥所遭敌侦察打击风险。”班长刘颖说,只有成为“多面手”,才能完成战场保障任务。班长的话,让卜祥彪认识到学习新技能、增长新本领的重要性。
脚踏实地,努力追赶。这几年,从传统领域到新域新质,卜祥彪不断拓展专业技能,练就一专多能硬功,成为该团培养复合型人才的一个缩影。
“人才是推动我军高质量发展、赢得军事竞争和未来战争主动的关键因素。”该团领导说,只有瞄准科技之变、战争之变、对手之变,抓好新型作战力量人才培养使用,才能确保“战争血液”直达战场。
夜幕低垂,在训练场忙碌了一天的中士、无人机驾驶员任建行,又扎进学习室,研究智能化勘察选线、巡线检查和无人机精准吊装操作等保障新课目。
“只有在信息化、无人化、智能化领域抢占先机,才能赢得未来战场主动权。”交谈中,任建行对教导员的话记忆犹新。
那年,该团引进了第一架无人机。时任文书的任建行,敏锐地感受到科技在新质战斗力生成中的重要作用。在教导员鼓励下,他报考军校学习无人机驾驶技术,并成功考取无人机驾驶员合格证。他的成长经历,激励着更多战友学习新技能。
推动新质战斗力加速提升,该团每名官兵都似一根拉紧的弓弦,研究科技、运用科技、创新科技的劲头越来越足。
两年前,某油料卸载队抽组成立,负责执行由水至岸通用油料卸载、输转任务。第一次真实水域效能检验,他们采用传统钢质管线在水上铺设,两艘冲锋艇穿插作业,费时又费力。
“可否借用油船卸载理念,用软质输油管线替换水上漂浮钢制输油管线?”二级上士刘扬扬提出新设想。而实操验证中,软管接口材质与输油口并不匹配。
刘扬扬迎难而上,在单位的协调支持下,连续跑了十几个厂家并反复研究论证,确定了技术改进方案。新型接口投入使用后,软质管线输送油料顺畅进行,效率明显提高。
向战冲锋提升保障能力
深山密林,雾气弥漫,一场野战输油管线铺设训练紧张进行。
导调大厅内,接到“某油库油量告急”的特情通报,该团参谋长立即布置输油线路勘察任务。只见两名战士操纵无人车、无人机等设备,沿野外线路进行现场勘察,影像实时回传至导调大厅,为指挥员决策提供依据。
“将无人化、智能化设备嵌入保障链路,让油料输送更加科学、安全、高效。”该团领导介绍,一段数十公里长的管线,过去两人巡查需用几个小时;现在利用无人机巡线,时间大大缩短。如遇到突发故障,无人机可将抢修器材精准投放至现场,并提供实时监控、辅助照明等支持。此外,单兵还可配备便携式野战光伏电源,长时间持续为小型电子设备供电……
“仗怎么打,后勤就怎么保。”该团着眼建设打仗型后勤,不断加大科技成果转化运用力度,推动“战争血液”精准高效奔涌战场。
一次严寒地区训练,气温近-20℃,连接管线的胶圈被冻住。无奈之下,官兵只好使用土办法,原本两三秒就能完成的连接工作却花了两分钟,影响了管线铺设效率。
返回营区后,他们没有放过这个问题,而是与科研机构联合研制一种新材质抗寒胶圈,并向上级提出有关装备改进升级建议。
“敌人不会等我们铺完管线再开打。我们不仅要加速生成保障力,更要在实战中磨砺提升战斗力。”该团领导说,强化训练保障,加快构建高水平训练保障体系,必须优化布局、完善要素、创新方式,构设逼真练兵环境条件。
去年一次野外驻训,“战味”浓烈。“当时,蓝方分队全程不打招呼、不设脚本进行侦察、袭扰,随机设置各类特情,让官兵如临战场。”该团领导告诉记者,“管线铺设距离已不再是评判训练成效的主要标准,让官兵在战场环境中不断提升战时保障能力、抢修能力、自我生存防护能力,确保能保障、保得好、保得通,才是最终目的!”
采访结束,回想几天来在训练场上的所见所闻,记者感慨:踏着科技强军的节拍,该团官兵瞄准未来战场,向着保障能力跨越提升加速冲锋,他们奋进的每一步,都是在向如期实现建军一百年奋斗目标扎实迈进。
来源:解放军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