敦煌遗诗说:“如蛇出窟游,恒与万物竞。”从生物学上说,蛇是生存能力极强,最成功的生物之一。



中国传统采取天干地支纪年,天干十,表示次序,地支十二,有相应生物,两相叠加而轮转,就是六十年一甲子。相对公元,有一窍门,即甲乙丙丁戊己庚辛壬癸,始终对位公元后末尾是4、5、6、7、8、9、0、1、2、3的年份。十二地支对位的十二生肖,不知何年何代确定,评选原则与投票记录都没有留下来。有些生肖形象正面,如龙、虎、牛、马,佳语纷呈;有些则无甚正面评价,比方子鼠、巳蛇。很多年前陈思和教授每年出一本评论集,皆以生肖命集,快到鼠年,我心怀好奇,因为我之认识只有“老鼠过街”一句。他选题《写在子夜》,确实让我佩服。去年刘钊教授讲龙,风生水起,精彩纷呈。十二地支对应十二时辰,龙年是辰龙,大约是鼓励皇帝多上早朝;巳蛇,巳是每天上午九到十一点,一天中阳气最旺的时间,为什么归蛇?难道是奖励蛇爱睡懒觉吗?无数学者都研究过,有据巳的古文字形分析,觉得很像蛇,但是蝌蚪不是更像形吗?为什么不选青蛙?有人说蛇与人类生活关系密切,但猫与鸭不是更亲近人类吗?再说还有形象更高大正面的鸿鹄呢?有人从上古原始信仰、巫蛊文化来解释,神秘得很,那就接受吧。

中国古代文献中,涉及蛇的正面词语,大多与龙相连,比如大泽龙蛇、笔走龙蛇、龙蛇飞舞、龙屈蛇伸等等。其实龙是虚拟的,蛇是真实的,蛇称小龙,渊源很深。先秦有《龙蛇歌》,有很多文本,这里选《说苑》中的一首:“有龙矫矫,顷失其所。五蛇从之,周遍天下。龙饥无食,一蛇割股。龙反其渊,安其壤土。四蛇入穴,皆有处所。一蛇无穴,号于中野。”是讲春秋时晋文公重耳落魄奔走各国,随行家臣历经艰险,加以辅佐,文公复国后,众臣皆得封赏,单独遗漏了介子推。文公派人寻找,介子推躲入深山;文公让人烧山,将介子推烧死了。后来的寒食节,就是纪念介子推。这里说明龙、蛇的关系,即世乱间的团伙创业,成功者是龙,是老板,追随者是蛇,可以分得利益,也可能遭遇不测。龙蛇变化,机关算尽,结果很难预料。



华喦《画蛇图》

其实,从生物学上说,蛇是生存能力极强,最成功的生物之一,据说全世界只有新西兰和爱尔兰没有蛇。蛇很古老,能进化到如此圆润细长的造型,能适应各种最艰难的环境,自带利齿与毒汁,虽然朋友不多,几亿年来生生不息,很不容易。敦煌遗诗说:“如蛇出窟游,恒与万物竞。”蛇是在与万物竞争中生存下来的。

中国古书中,对蛇有许多正面的肯定。《山海经》说:“巴蛇吞象。”是蛇不畏惧强敌。蛇能屈能伸,可体会人生智慧。蛇知感恩。《搜神记》说“隋侯行,见大蛇伤,救而治之,其后蛇衔珠以报之。”《孙子兵法》说善用兵者当布“常山之蛇”阵,“击其首则尾至,击其尾则首至,击其中身则首尾俱至”,穷尽变化,稳操胜券。蛇可入药,宋人《大观本草》所载有蛇黄,可治心痛,产难,小儿惊痫;蛇蜕,可治寒热、恶疮、呕咳。柳宗元《捕蛇者说》也说永州剧毒之蛇,是治疗麻风、恶疮等的特效药,社会需求量很大。晋傅玄《灵蛇铭》写到蛇的各项优秀品质:“嘉兹灵蛇,断而能续。飞不须翼,行不假足。上腾霄雾,下游山岳。进此明珠,预身龙族。”归纳起来,因其优秀,因此具备变化成龙的条件。



徐悲鸿《十二生肖·蛇》

历代写蛇的好诗很少。我记得苏东坡的一首《守岁》:“欲知垂尽岁,有似赴壑蛇。修鳞半已没,去意谁能遮?况欲系其尾,虽勤知奈何?”将蛇入山洞之不可拽回,譬喻旧岁将尽,很生动,但似乎更适宜于明年此时吟诵。

今年是复旦建校一百二十周年,拟作一首以为庆贺:“百二十年写华章,《金蛇狂舞》庆辉煌。文理医工齐努力,老中青幼共康庄。”《金蛇狂舞》是聂耳据昆明民间乐曲改编的管弦乐。“共康庄”就是我们走在大路上。“幼”字是为了平仄,正面理由是校庆的光荣也属于复旦幼儿园,毕竟未来是属于孩子们的。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