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杭州人来说,有一道菜承载着最浓的年味,它便是春卷。在各路“硬菜”登场前,春卷是最不可少的餐前点心。
前几天,杭城的各大春卷摊前都是熙熙攘攘。有老板表示,店铺7点左右一开门,就已有顾客在排队。高峰期时,等候时间最久的,要排3个小时才能买到。
眼下正是春节,2025年的第一个节气——立春也即将到来,春卷的香气萦绕在每一个杭州人的心头……"
说起年味,总能让人联想到墨香四溢的春联,老宅房梁上挂着的腌肉、缸里的腌菜,以及孩子们聚在一起燃放鞭炮时传来的阵阵“噼啪”声……但最能勾起思乡之情的,莫过于那一道道可以唤醒我们内心深处乡愁记忆的传统美食,而那一只只薄如蝉翼、金黄酥脆的春卷当属家乡味的魁首。
摄/许志伟
“一卷不成春,万卷春如醉”,说的就是春卷,听着名字就给人一种春天要来的感觉。
其实在古代,的确有“迎春而来”的说法。古书《岁时广记》中曾有过这样的文字记载:“在春日,食春饼。”春卷,即来源于古人“食春饼”的习俗。除了古书,杭州的老市长苏东坡也曾写下“渐觉东风料峭寒,青蒿黄韭试春盘”的诗句,足以看出对春卷的喜爱。
有趣的是,吃春卷还有讲究,要将菜、肉等馅料裹在饼里面,从头吃到尾,寓意欢喜迎春,有头有尾。试想,在春风初拂的时节,吃上一只春卷,不仅是春之味道,更是人们对春回大地的热切期盼。
摄/许志伟
记忆中,每逢到了腊月小年后,母亲就开始陆陆续续采购一些食材。她的采购清单上,总会看到一样特殊的食材——春卷皮。它有点类似于包裹北京烤鸭的那层薄饼,由面糊调制、烘烤而成。菜场里,有个摊位专门卖这个,总是人气最高。
在我的印象中,摊主是一位慈祥的老奶奶。她的面前摆放着一个老式的煤饼炉子,上面架着一只平底锅。老奶奶的动作很是娴熟,只见她左手稳稳握住锅柄,右手拿着一团面糊,灵巧地将面糊在锅的表面轻轻一沾,随即优雅一转,迅速一提。在热气的熏染下,等待上几秒,待面糊成型后再一揭,一张完整的春卷皮就做好了。年味就在这一张张玲珑剔透的春卷皮中,慢慢地来了。
母亲买完春卷皮和食材后,回到家便忙碌地准备馅料。由于父亲不喜欢吃甜食,为此家里的春卷馅几乎都带着咸香。这一点点馅料里,有我和奶奶去田间地头一朵朵挑选、剪来的荠菜,有父亲上山挖来略带泥土气息的冬笋,自己腌制的倒笃菜,还有本土特色的横畈豆腐干,以及柔嫩的新鲜猪肉。荠菜和冬笋洗净后焯水,豆腐干、倒笃菜切成碎丁,猪肉剁成肉馅……母亲将这些馅料调制好后,就交给家中包春卷的元老——奶奶。
只见奶奶将春卷皮摊平放在砧板上,左手舀起一勺馅料放在饼皮的边缘,右手轻轻捏住一角慢慢开始卷。卷到三分之一处时,将左右两侧向中间折叠,随后继续卷,直至将饼皮卷完。卷的时候也有技巧,不能卷得太紧,容易将馅料压实,影响口感;也不能太松,春卷放进油锅炸的时候容易散开。奶奶会用一个手指轻轻抵住饼皮,一边小心地卷,一边精准控制力度。卷好后,为了防止饼皮松散,她会拿一小段生番薯面从侧面插入,穿过春卷,这样就可以起到很好的固定作用。要不说奶奶是元老,她包春卷不仅速度快,而且每一个大小均匀、馅料饱满,摆在盘中,如列队的士兵整整齐齐,煞是好看。
有几次,我也心血来潮,想尝试着包几个。虽然乍看之下简单,但真正操作起来,才发现太困难了,不是卷得过长,就是馅料放得不均匀,总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一刻,我才恍然明白,其实这又何尝不是奶奶教我的人生哲理。人生就像包春卷,每一褶皱藏着沉淀,精心调配生活料,慢火烹煮岁月香。
暮色低垂,温暖的炉火在堂屋里跳跃着,映照出一家人的笑脸。大家围聚一旁,听奶奶讲着过年的趣事。厨房里,母亲穿梭于炉灶间,不停地忙活着。耳畔,不时传来油锅中春卷落下时的“刺啦”声,与屋外的鞭炮声相互应和。
摄/许志伟
没多久,一只只凝聚着多人心血的春卷,逐渐披着金黄色的外衣出锅。可它的高光时刻很短暂,刚一亮相就被抢完了。顾不上烫手,拿起一只轻轻咬上一口,酥脆的外皮瞬间崩裂,里面饱满的馅料填满味蕾,如同在舌尖绽放的烟花,让人留恋。
那一刻才惊觉,原来一口咬住的不仅是乡愁,更是年味!
薄如蝉翼的面皮
包裹着精心调制的馅料
每一口都是对食材本味的极致追求
从选材到制作春卷
每一步骤无不透露出
人们对生活的热爱与讲究
你们家吃上春卷了吗?
吃春卷,你喜欢甜口还是咸口?
欢迎评论区聊聊
来源:杭州发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