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2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关于适用〈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正式生效,这一消息瞬间在全网掀起千层浪,引发无数人关注。毕竟,婚姻中的房子、孩子、财产问题,与每个人息息相关,谁能不多看两眼?
近日,最高人民法院发布民法典婚姻家庭编的解释(二)(以下简称《解释(二)》)及典型案例,对夫妻间给予房产、父母为子女婚后购房出资、违反夫妻忠实义务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他人以及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社会热点问题作出回应。
近年来,随着经济快速发展,家庭结构和生活模式发生了深刻变化,婚姻家庭矛盾也呈现出新特点。
近三年,全国法院审结一审婚姻家庭继承纠纷案件每年约200万件,占全部一审民事案件的12%左右,其中离婚纠纷案件每年约150万件,占所有家事案件近80%。在这些离婚案件中,财产分割、子女抚养等问题成为争议焦点,法律适用标准亟待统一。
为解决这些问题,最高人民法院在广泛征求立法机关、有关部门、专家学者意见,并向社会公开征求意见(共收到近1万份意见建议)后,精心打磨出这部司法解释。
房产归属:规则细化,公平定分止争
在婚姻纠纷里,房产归属往往是矛盾的核心。此前,一方把自己名下的房子变更登记到对方名下或者双方名下,离婚时房子归属常引发争议。
现在,新规给出明确指引:如果婚姻关系存续时间较短且给予方无重大过错,法院可判决房屋归给予方所有,并综合考虑共同生活及孕育共同子女情况、离婚过错、对家庭的贡献大小以及离婚时房屋市场价格等因素,确定是否补偿另一方及具体数额。
比如,男方婚后将婚前购买的房屋转移登记到夫妻双方名下,离婚时房屋市值600万元,女方要求男方支付房屋折价款250万元。法院综合考量,认定该房屋原是男方婚前个人财产,女方对房屋产权取得无贡献,但双方婚姻已存续十余年,最终酌定女方可分得折价款120万元。
婚后父母给“小两口”买房的情况也屡见不鲜。新规规定,若一方父母全额出资,无明确赠与约定,离婚时法院可判决房屋归出资人子女一方所有,并综合多因素确定是否补偿另一方;若一方父母部分出资,或者双方父母出资,法院以出资来源及比例为基础,综合考虑各种因素,判决房屋归一方所有,并由获得房屋一方对另一方予以合理补偿。
打击不忠:零容忍,让背叛付出代价
婚姻应是忠诚的港湾,可现实中,仍有人违背夫妻忠实义务。
新规明确,夫妻一方为重婚、与他人同居以及其他违反夫妻忠实义务等目的,将夫妻共同财产赠与他人或者以明显不合理的价格处分夫妻共同财产,这种行为无效,夫妻另一方诉请返还,法院应予支持。
不仅如此,无过错方还能在不离婚的情况下要求分割夫妻共同财产;若选择离婚,在分割夫妻共同财产时,出轨方会少分或者不分一部分财产,情节严重的还要对无过错方进行离婚损害赔偿。
保护子女:孩子不是“筹码”,全方位呵护成长
在婚姻纠纷中,孩子是最无辜的受害者。父母一方或者其近亲属等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的行为,严重伤害孩子身心健康,破坏家庭和谐。
新规为解决此类问题提供了有力手段:另一方可申请人身安全保护令和人格权侵害禁令;抢夺、藏匿子女一方若以对方存在赌博、吸毒、家暴等情形为由,主张其抢夺、藏匿行为有合理事由,法院会告知其依法通过撤销监护人资格、中止探望或者变更抚养关系等途径解决 。
在离婚诉讼中,如果父母均要求直接抚养已满两周岁的未成年子女,而一方存在实施家庭暴力、有赌博吸毒等恶习、重婚与他人同居或抢夺藏匿未成年子女等不利于未成年子女身心健康的情形,法院应按照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优先考虑由另一方直接抚养。
此次司法解释的出台,不仅为婚姻家庭纠纷的处理提供了更明确的法律依据,也在社会各界引发了广泛讨论。
有法律专家表示,新规充分考虑了当前社会的实际情况和民众的关切,在保护个人财产权益、维护家庭稳定以及保障未成年人权益等方面实现了更好的平衡。
一些网友认为,新规中的房产分割规定更加公平合理,避免了部分人借婚姻谋取巨额财产的行为;对于打击不忠行为的规定,则让人们对婚姻的忠诚有了更多期待和信心。
也有部分网友担心,新规的实施可能会对一些家庭关系产生新的影响,比如在房产归属明确后,可能会引发新的矛盾。
但无论如何,这部司法解释的出台都将对我国婚姻家庭领域产生深远影响,引导人们更加谨慎地对待婚姻,尊重彼此的权益和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