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灯笼挂满金城街头,黄河两岸氤氲着节日的烟火气。在这个春节,兰州各大博物馆化身“文化会客厅”,紧紧围绕“金蛇献瑞博物迎春——博物馆里过大年”节日主题,通过线上线下结合、馆内馆外互动等多种方式,精心策划了主题陈列展览、青少年特色社教研学、线上直播互动、非遗体验、文艺演出、巡游演出、参观打卡、文创集市等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特色文化活动。让广大市民与游客在新春佳节的热闹氛围中,解锁新年最有文化味的打开方式。
新年新展
享受生动有趣的“文化年货”
在甘肃省博物馆内,国宝大熊猫、百兽之王东北虎、高山来客羚牛等各种珍稀动物标本吸引着游客驻足观看,这正是今年甘肃省博物馆推出的2025新春特展“动‘舞’陇原——甘肃省博物馆藏珍贵动物标本展。除此之外,省博还甄选了馆藏二玄社复制的书画作品六十余幅,推出了中国古代书画精品复制展。“进入展厅,我就直奔有‘天下第二行书’之称的《祭侄文稿》。虽然只是复制品,但是二玄社凭借精湛的复制工艺,完美呈现了这件传世佳作的神韵,让我近距离感受到古代书画大家的笔墨风范。”市民曹宇昕在接受采访中说。
甘肃简牍博物馆在新年隆重推出“塞防千里固家国——简牍中的长城岁月印记展”,展览还设置了多处多媒体互动体验区,让观众在互动体验中了解长城上下两千年、纵横数万里丰富、厚重的文化,体会新的历史时期长城所蕴含的内涵和价值。
同时,“灵蛇献瑞——乙巳蛇年生肖文物大联展”在甘肃省博物馆、金城关非遗陈列馆线下开展,兰州市博物馆同步线上陈展。数百幅与蛇相关的文物、标本、艺术品图片,全面深入地展现了蛇在中华民族悠久历史文化中的深厚渊源。
男子服饰豪迈奔放,女子服饰温婉绮丽,华彩别致的裕固族服饰被称作“穿在身上的艺术品”。兰州市博物馆的新春特展“华彩裕固——裕固族传统服饰展”,将这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给了兰州的广大市民。
多彩活动
互动式体验传统文化魅力
“比比看,我们谁搭得又好又快。”在兰州黄河桥梁馆内,“我是桥梁建筑师”造桥游戏吸引了众多大小朋友。在社教老师的指导下,孩子们拿着木棍认真地搭建着,既要利用平衡又要保持桥梁造型。不一会,在“小小建筑师”们的巧手之下,一座座简易的木制桥梁就搭建完成了。
除此之外,金城关文化博览园还同步举行了“秦小腔”飞行棋大比拼、鲁班锁游戏、“斑斓扇面”彩绘活动、“陶罐上的创意”主题体验活动、“蛇来运转”——秦腔人物拼装活动等一系列丰富多彩的活动。
“从大年初二到大年初四,以五馆馆藏内容为基础,馆内都会举行新春主题文化活动集市,让广大市民与游客在亲子互动中,更好地感受中国传统优秀文化。”金城关文化博览园社教部主任李晶在接受采访中表示。“今年春节期间,金城关文化博览园五馆游客数量激增,截至大年初四共接待了近15000人次。”
为了让广大游客能广泛参与,省博还设置了多个互动体验区,其中包括包饺子、非遗民俗文化体验、“寻觅三星堆——VR大空间多人沉浸体验”等。大年初一至初七,甘肃省博物馆还陆续推出蛇影仙踪——敦煌壁画中的生肖蛇、“鱼跃新春,非遗传承”、烧箔成影等7场主题社教活动和丝路寻宝、革命记忆大挑战等互动小游戏。
射艺、捶丸、踢毽子,剪纸、对联、做花灯。在甘肃简牍博物馆内,乙巳年春节主题吸引了不少市民踊跃参与。市民苏佳陪着孩子一起做着吉祥舞蛇灯:“今年兰州的年味很浓,所以我们一家改变了往年的过年方式,选择走进博物馆,带着孩子一起感受中国传统文化。”
非遗体验
用“非遗”感受“非遗”
2025年的春节,是“春节”申遗成功后的第一个春节。在“博物馆里过大年”系列活动中,人气最旺的当属集合了众多非遗的文化集市。
庆阳香包、蛋雕、陇西刺绣、掐丝珐琅……在省博,30余种非遗手工艺品以集市形式全天展示,让人眼花缭乱、应接不暇,也将馆内热闹的春节氛围推向了高潮。
在八路军兰州办事处纪念馆内,动手制作一张具有“八办”特色的木板拓印版画成为了观众独特的红色春节记忆。
一声三弦响,鼓子就开唱。春节期间,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兰州鼓子和“花儿”分别亮相金城关文化博览园和甘肃简牍博物馆。艺术家们的精湛表演,让观众在节日的欢庆氛围中亲身体验到了非遗的独特魅力。
兰州市博物馆也在春节期间推出了特别文创非遗糖画“兰小五”,AI糖画机器人用糖画的形式,让观众体验舌尖上的博物馆。“春节期间,‘兰小五’系列文创依然是爆款,很多从北京、西安来的游客是专程为‘兰小五’而来。”市博数字文创中心工作人员段梦瑶告诉记者。
兰州日报社全媒体记者 周言文
责任编辑:王旭伟
来源: 兰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