申遗成功后的首个春节,“新中式”旅游在这个假期格外火爆,各地文旅围绕非遗推出了市集、演出、展览等形式多样的主题文化活动,非遗民俗文化、非遗手工技艺等体验活动展现出了极高的人气。
非遗添年味,文旅出奇招。春节期间,北京推出了5600多场文旅活动,还向游客发放非遗漫游地图、庙会地图等,让市民和游客深度体验北京的非遗之美;作为2025年“非遗贺新春 古城过大年”全国主会场,苏州则请来了全国200多项非遗代表性项目和传承人,为游客端出了一席流动的非遗盛宴。数据显示,1月份以来,各大旅游平台上,北京庙会、潮汕英歌舞、广东醒狮、闽南游神、西北社火等与非遗相关的景点及产品的搜索热度同比上涨近九成。
非遗民俗和非遗手工技艺体验活动吸引了越来越多的人。京绣第四代代表性传承人吴兰春在北京指导小朋友穿针引线,最小的体验者只有3岁,孩子们的认真投入让吴兰春大为感动;在非遗活动中体验中国年,也吸引了大量外国朋友。以北京为例,今年1月截至25日,北京口岸入境外国人近14.3万人次,同比增长46%……
“新中式”旅游之所以火爆,原因是多方面的。
非遗民俗文化承载着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智慧与记忆,是中华文化的瑰宝。人们渴望通过旅游这种方式,深入了解和体验传统文化魅力,在欣赏非遗手工技艺制作过程中,感受先辈们的匠心独运,这种文化溯源的心理需求推动了“新中式”旅游的火爆。
在当下旅游市场上,旅客的需求也在发生变化。以往大众旅游多以观光为主,如今游客更加注重个性化、深度化体验,而“新中式”旅游正好满足了这种需求。
从各大景区开展的活动来看,游客可以参与到剪纸、糖画、传统刺绣等非遗手工技艺制作中,亲身体验传统文化的乐趣,这种沉浸式体验是传统观光旅游无法比拟的。而且,社交媒体的传播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游客在参与非遗体验活动时,会将精彩瞬间分享到社交平台,精美的手工艺品、热闹的民俗场景吸引了更多人关注,形成口碑传播效应,激发更多人前来体验“新中式”旅游。
推动新中式旅游不断迈向成熟和完善,必然会对文旅行业提出更高要求。顺应新一代消费者的习惯和诉求,需要将非遗元素融入旅游产品设计。通过整合当地非遗资源,统一包装宣传,举办非遗文化节、旅游推介会等活动,提升品牌知名度和影响力,力求打造更多具有地方特色的文化IP。在下一步的市场拓展中,开发具有足够吸引力的非遗主题景区、特色小镇,以及推出非遗主题演艺、实景演出,无疑大有可为。
需要更加注重游客的体验感。当前运用VR、AR等技术打造的沉浸式体验越来越受年轻人欢迎,这提醒文旅行业中人,既要积极开发更多互动性强的非遗体验项目,也要利用科技手段提升游客参与感,创新体验形式。
服务品质的提升也至关重要。一方面,要把培养非遗传承人当作一大要务来抓;另一方面,还要注意加强对从业人员培训,提高其文化素养和服务水平,确保游客在体验过程中能得到专业讲解和指导。
“新中式”旅游的火爆是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的成功体现。只要抓住文化密码,不断创新内容、提升服务品质、强化品牌建设,“新中式”旅游就能够在未来释放更大活力,为文旅产业发展注入更加强劲的动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