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2003年内蒙古采石场,一次意外爆破揭开千年契丹古墓。
考古队小心翼翼剥离墓主11层华服,谁知掀开最后一层时,黑色液体渗出,刺鼻气味弥漫,专家惊恐大喊“快跑”。
原来,这竟是一位死于权力之争的契丹公主。
01
2003年夏,内蒙古通辽市吐尔基山下的采石场笼罩在闷热中。工人们神情倦怠地操作着机器,尘土飞扬间只听得推土机的轰鸣。
“队长,这片有块大石堆,宽得有三四米。”老李通过对讲机喊道。
“影响施工不?”
“倒是不碍事,就是看着怪。”
“工期紧,先别管它。”队长揩了把汗,继续忙活。
这堆不起眼的石头就这样被遗忘了,直到次年二月的一次爆破。那天天寒地冻,工人们哈着白气,按部就班地埋设炸药。随着一声闷响,漫天的碎石中竟蹦出几块殷红的石块。
“这石头怎么是红的?”年轻工人小王拾起一块端详。老李凑过来一看,皱起眉头:“这排列得太整齐了,像是人砌的。”他用手抹去石块表面的灰尘,隐约能见到些许纹路。
消息很快传到了矿长耳中。他仔细检查了现场,发现那些红色石块竟用一种黑色的黏土粘合,显然不是自然形成。有人猜测这可能是抗战时期日军留下的弹药库,因为吐尔基山曾被日军占领。
但事态很快失控。不知谁走漏了风声,附近的村民纷纷赶来围观。有几个人甚至找到矿长,提出愿意出十万块钱,只求借用机械挖掘。
“胡闹!”矿长当即拒绝,命令保安将这些人轰走。他立即拨通了通辽市警察局的电话,声音凝重:“这里可能发现了古墓。”
天色渐暗,工地上的喧嚣平息了。但那些红色的石块在暮色中泛着诡异的光,仿佛在诉说着一个沉睡千年的秘密。谁也没想到,一场普通的爆破,竟揭开了这样一段尘封的往事。
02
二月的内蒙古寒风凛冽,雪花纷飞。通辽博物馆的考古队在警方陪同下赶到吐尔基山。刘队长迅速组织队员设置警戒线,架起照明设备,开始了紧张的发掘工作。
工人们小心翼翼地清理着墓道入口。突然,一名队员停下了手中的铲子:“队长,你看这里!”刘队长俯身查看,发现墓道石壁上刻着一串古怪的符号。他用手电仔细照着,眉头紧锁:“这是契丹文字,可惜能看懂的人不多了。”
随着挖掘的深入,墓道的轮廓逐渐显现。整个墓室建造仓促,石块排列参差不齐,砌缝里填塞着粗糙的黑泥。这种简陋的做工与其规模极不相称。
“前面就是最后的墓门了。”一名队员用刷子轻轻掸去门缝中的尘土。刘队长示意大家戴好防护装备,这种千年古墓常有剧毒气体。
石门被缓缓推开,刺眼的灯光照进墓室。所有人都倒吸一口凉气:墓室正中停放着一口巨大的彩绘棺椁,血红的底色上雕刻着一只金色的凤凰,羽翼舒展,栩栩如生。
刘队长快步上前丈量,这口棺椁长2.31米,宽1.3米,高1.05米。工艺之精湛,用料之奢华,与墓室的简陋形成鲜明对比。他皱起眉头:“在辽国,只有皇室成员才有资格用龙凤图案。”
更令人不安的是,墓室内几乎没有随葬品,只在棺椁四角悬挂着几个青铜铃铛。这种布局十分罕见,仿佛藏着什么不为人知的秘密。
“准备开棺。”刘队长低声说道。随着他的话音,墓室里的温度仿佛又降低了几分。青铜铃铛在寒风中发出轻微的响动,像是某种警示或预兆。
03
八名考古队员站成两排,摆好开启棺椁的姿势。刘队长举起手,示意大家准备。在他的手势下,沉重的棺盖缓缓抬起,一股阴冷的气息扑面而来。
灯光照进棺内,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一顶璀璨的金凤冠。凤冠下是一张蒙着红纱的面容,岁月并未在她脸上留下太多痕迹。她双手交叠放在胸前,手腕上戴着翡翠镯子,十指修长,指甲泛着淡淡的红色。
“这位贵人穿了很多层衣服。”一名女队员俯身查看,小心翼翼地数着:“一、二、三……竟然有十一层!”每一层衣服都用金丝银线绣着精美的图案,即使经过千年,依然能看出当年的华贵。
陪葬品的摆放也十分特别。内棺四角各悬挂一个铜铃,女尸的膝盖和脚边也各有一铃。她的左肩放着一块刻有三足金乌的圆形金牌,右肩则是一块刻有玉兔和桂树的银牌。最奇怪的是,她的双腿被绳子缠绕着,像是要禁锢什么。
“开始记录。”刘队长拿起笔记本,一边写一边念:“死者年龄约二十五至三十岁,身高约一米六五……”
为了寻找更多身份线索,考古队开始小心地剥离她的衣物。第一层是大红织锦袍,第二层是翠绿绣花裙,第三层是月白缎子衫……每一件衣服都精工细作,用料考究。
当掀开第十层衣物时,铜铃突然发出一声轻响。一股若有若无的气味弥漫开来。刘队长的动作顿了顿,他感觉有什么不对劲。
正当他准备解开最后一层衣物时,年轻的小王突然指着尸体,颤抖着喊道:队长,你看!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