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发现,今年的贺岁档真的是杀疯了,从年前爆到大过年。

作为史上“最强贺岁档”,今年真的是大片云集,票房各种屠榜。

国漫第一,目前票房超10亿的续集《哪吒之魔童闹海》;

续写国产魔幻新篇章的《封神第二部:战火西岐》;

陈思诚导演,“唐探系列”新作《唐探1900》;

徐克回归武侠的大作《射雕英雄传》;

流水的贺岁片,铁打的《熊出没》。

全都是铆足了劲冲着几十亿的票房去,没有一部是好惹的。



如今的贺岁档大片,能拍上天入地,从古至今,神魔乱斗,但怎么说呢,独独缺少了一些年味。

印象中,以前的贺岁片不是这样的,或者不止是这样。



事实上,早些年内地影视圈并没有“贺岁档”这个概念。

这个档期最早起源于香港。

彼时,黄金时代的香港影视圈很喜欢把一些轻松欢快的题材放在春节期间上映。

我们小时候看过的年味儿十足的片子,大多是这个时期上映的。



现在回想起来,以前的贺岁片真的欢乐。

比如《家有喜事》,这个系列最经典的当属1992年那版,汇集了张国荣、周星驰、张曼玉等几位大咖。

只拍了13天,关键是人帅女美,剧情也非常搞笑。



大哥黄百鸣事业有成,但开始嫌弃家里的“黄脸婆”,在外偷偷养小三。

二哥张国荣被称娘娘腔,和家里的“男人婆”表姑妈是对欢喜欢家,贡献了诸如“生孩子很痛的”等名场面。



三弟周星驰更不用说了,跟张曼玉的“巴黎铁塔翻转”,已成经典。



最后结局当然是一家人齐齐整整,快乐结婚,虽然现在看诸多不合理之处,但不失为那个时代的大团圆特色。



一年后的《东成西就》就更不用说了,这部阴差阳错拍出来的喜剧片,是香港影史上巨星最多的电影:

张国荣、梁朝伟、林青霞、张曼玉、张学友、梁家辉、王祖贤、刘嘉玲......

光是数星星就够看了,结果还那么好笑。



梁朝伟的香肠嘴,梁家辉的双飞燕......笑点放到现在依然不过时。

当年在春节期间上映,豪取2000万票房,挤进了年度前十。



这是个大咖放下身段齐齐逗观众开心的年代,片名也是各种喜庆:《富贵逼人》、《福星高照》、《八星报喜》、《花田喜事》、《大富之家》......

那时候的贺岁片,主打一个合家欢,寓意全是暴富大喜,童叟无欺。

这些春节气息特别浓郁的电影,随着盗版CD的盛行,火遍了两岸三地。



而随着成龙主演的《红番区》1995年出现在内地的各大影院里,并凭借3块钱的票价夺得9000万票房,内地观众第一次知道了贺岁片。

但内地拍的贺岁片与那些捧腹大笑式的轻松,有很大不同。



印象最早有贺岁“骗”气息的是赵丽蓉、六小龄童、葛优主演的《过年》。

这部电影名义上是“过年”,其实是一家人闹得鸡飞狗跳——

赵丽蓉和老伴攒了些钱,兴高采烈等着孩子们回来过年,结果除夕没来,大年初一吃团圆饭,几个孩子全盯着父亲兜里的钱,最后一家人锅碗瓢盆全砸了,不欢而散。



很多观众笑着进影院,憋着气出来。

它拍出了人情冷暖,亲情疏离,电影是好电影,但实在是让人沉重。



后来,内地影视公司仿照香港贺岁的做法,定下了贺岁片的几个要素:好笑、大团圆结局、明星云集。

于是,完美符合这一标准,也是内地真正意义上的贺岁片——《甲方乙方》在1997年问世。



这部冯小刚导演,葛优主演的电影,以荒诞为主题,讲述葛优创办“好梦一日游”公司,帮助人的梦想变成现实。

冯小刚的剧本尖酸辛辣,葛优的表演滑头十足,“冯氏幽默”初现雏形。



它灵感源于港产喜剧,却脱胎于京圈,最后不止于喜剧。

冯小刚+葛优的黄金搭档,叫好叫座,曾在内地春节档叱咤十几年。

《不见不散》讲的是葛优徐帆这对冤家一起办补习班的故事,葛大爷的幽默细胞真的是由内而外的,不动声色就能逗乐观众。



《没完没了》别的不说,光一段“你什么意思”“我不是这意思”“那你什么意思”就直接封神。



这些贺岁档影片全部挤进了年度票房前三,赚得盆满钵满,冯小刚的喜剧之路也一直高歌猛进。

后来拉上舒淇拍的《非诚勿扰》系列更是创下新高,两部票房加起来达到了惊人的7.3亿。



这个阶段的贺岁片,主打从生活中来,到银幕上去。

慢慢的,除了喜剧,各种题材的电影也轮番登场。



那一年,张艺谋也试水,搞了部轻喜剧。

找来赵本山当男主,并全国海选女演员,取名《幸福时光》。

结果这部电影亏了个大的,但却为内娱贡献了惊鸿般的女演员,董洁。



以前的影视圈没有流量这个概念,电影还是以大明星为卖点,能拍大电影的全是“大腕儿”。

一年后,张艺谋照着国外大片的标准,拍出了《英雄》,第一次启用了全明星阵容:梁朝伟、张曼玉、章子怡、李连杰......

这部电影以3000万美元的惊人投资,拿下了2.5亿票房,占当年全年总票房四分之一,国产电影来到了亿万时代。



当然,《英雄》当年被骂得体无完肤,但今天回头看,有其独特的电影美学和叙事魅力。



张艺谋也首次展现了“人海战术”,为后来执导奥运开幕式埋下了伏笔。



不管怎么说,国产片进入限定大片时代了,一年一部重量型作品。

陈凯歌这边拍了四不像的《无极》,动用了张柏芝、张东健等当时最火的东亚明星。

结果留下来的只有被恶搞的飞天头......



张艺谋那边就拍了更诡异的《满城尽带黄金甲》,主演周润发、巩俐、周杰伦。

但是亮点是“露奶装”和“菊花台”......



陈可辛拉着港圈拍了战争题材的《投名状》,冯小刚也开始转战拍《集结号》;

甄子丹也开始当起了《叶问》,周星驰开始北上拍温情的《长江七号》......



题材各异,仿佛一切都顺着金钱的方向流动,电影市场欣欣向荣。

转折点是2010年《阿凡达》登陆内地,一时间万人空巷,全民抢购3D电影票,街上大排长龙,电影业真正看到了“春节档”的潜力。

全民大片时代来临。



周星驰也不再拍合家欢喜剧,转而搞大片。《西游·降魔篇》爆改《西游记》,斩获12.46亿元,成为了当年的票房冠军。

“还星爷一张电影票”的刺激下,周星驰这个名字带着《美人鱼》再次大赚一笔,国产片第一次突破30亿的门槛。



那些年,文章+白百何的搭配,《失恋33天》爆梗无数,狂妄出圈,带动了一批“小妞电影”。



徐峥以一部讲述过年回家糗事的《人在囧途》破圈后,带来了《泰囧》,意外也卖了12亿。



后来,贺岁档又进一步,曾制霸贺岁档的周星驰逐渐淡出,他的上一部贺岁片已经是6年前的《新喜剧之王》,仅收获6亿票房,这类小体量电影已不再吃香。

大片、续集电影开始征服贺岁档。

先是《捉妖记》拍了两部,轻松夺得票房冠军;

《唐人街探案》系列冒头,陈思诚成为30亿常客;

《流浪地球》两部齐齐破40亿,开启了中国大片科幻时代;

《红海行动》大获成功后,一批上山下海的大片也齐齐锚定春节,偶有如《你好,李焕英》这样的意外之作带来一些新鲜感。



它们不断开拓国产电影工业,一步步与好莱坞制作接轨。

我们眼见贺岁电影开拓一个又一个新时代,成为中国电影最重要的一个环节。

只是那些家长里短好像已经上不了贺岁的餐桌,小成本电影越来越稀罕。



当然,我并非否认如今的贺岁电影,只是从题材和类型上说,它们不那么“贺岁”,放在全年哪个时间段都行。

就像如今大家对贺岁片的观望,跟过年的态度一样:票房越来越高,年味越来越淡。

什么都有了,有些东西却变了。

观众依然是那批观众,那些“造梦的人”是否还记得贺岁档的初衷?

也难怪,至今人们提到《甲方乙方》时,都会想起那句:

“1997年过去了,我很怀念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