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月初五被称为“破五”,是中国春节传统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其名称和习俗主要源于以下原因。
1、破除禁忌,回归常态
春节期间(尤其是初一至初五),民间有许多禁忌,例如不能扫地、倒垃圾、动针线、说不吉利的话等,认为这些行为会破坏新年的福气。
到了初五,这些禁忌被“打破”,人们恢复正常生活,故称“破五”。这一天会大扫除、倒垃圾(称为“送穷”),寓意清除晦气,迎接新一年的顺利。
2、送穷迎财,祈福纳祥
送穷鬼:初五被视为“送穷日”,人们通过清扫房屋、燃放鞭炮等方式驱赶“穷鬼”(贫穷晦气)。
迎财神:初五也是迎接财神的日子,尤其是商家会在这一天开市,祈求生意兴隆。民间会摆供品、放鞭炮,迎接财神降临。
3、与“五”相关的象征意义
初五的“五”在中国文化中常与“五路财神”(东、南、西、北、中五位财神)关联,象征财富的全面到来。
部分地区认为初五是“五忙日”,需祭祀神灵以保农事顺利。
4、民间传说与历史渊源
姜子牙封神:传说姜子牙封神时,其妻子被贬为“穷神”,只能在初五这天外出。百姓为避穷,便在这天“破”其影响,形成“破五”习俗。
赶“五穷”:唐代韩愈《送穷文》提到“五穷”(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初五的仪式也包含驱赶这些“穷”的寓意。
5、食俗与仪式
吃饺子:北方地区在初五有吃饺子的习俗,饺子形似元宝,象征招财进宝;剁馅、包饺子时动作夸张,称为“剁小人”“捏小人嘴”,寓意驱除霉运。
放鞭炮:鞭炮声寓意驱邪避灾,尤其在“破五”清晨,鞭炮声密集,象征破除旧年的不顺。
“破五”的核心意义在于通过仪式化的活动,结束春节的禁忌期,驱除贫穷晦气,迎接财富与吉祥。它既是对春节前半段的收尾,也标志着新一年生产生活的正式开始,体现了中国人对辞旧迎新、趋吉避凶的文化心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