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有欧盟,能源领域这块原本应该是合作共赢的光明坦途,如今却被活生生地玩成了一场惊心动魄的闹剧。这场景,简直让人忍不住感叹:历史上“精英辈出”的欧洲,咋就混成了今天这副模样?

先来说说那本应纵横交错、输送光明与动力的巨型电力电缆网络,如今却深陷政治漩涡,被搅得乌烟瘴气。曾经象征着欧洲一体化合作的能源纽带,正被政治的“黑手”肆意扭曲。

挪威,这个北欧国家,如今也没能幸免。国内政治局势如同打翻了的调味瓶,乱成一团。右翼势力逐渐抬头,执政者们也不再是一条心,整天在那互相扯皮、争执不休。而这背后的导火索之一,竟是关于威廉价电力出口的争议,好家伙,这一争议直接成了政府崩溃的“催化剂”,把原本还算稳定的政治局面搅得稀碎。



再把目光转向瑞典,瑞典能源部长埃芭·布施(Ebba Busch)那叫一个“义愤填膺”。她声称,自己对去年12月与德国的合作“愤怒不已”,为啥呢?原来是对德国这个欧洲最大经济体的电力出口,导致了瑞典这个北欧国家的电价一路飙升。这可真是“好心没好报”,合作不成,反倒让自己国家的民众遭了殃。

法国那边也不消停,极右翼政党更是放出“狠话”,妄图完全停止跨境自由贸易。要知道,欧洲的电力系统,可是号称世界上最大的互连电网,连接着近6亿公民呢!这本应是欧盟团结精神的象征,大家互通有无、共享资源,多美好的画面。可如今,这些强调内向型政策的右倾政党一崛起,就像一群闯入瓷器店的公牛,把原本的和谐搅得粉碎。

挪威首相乔纳斯·加尔·斯托克(Jonas Gahr Store)在周五的新闻发布会上那番话,更是直白得让人咋舌:“我们将拥有国家控制权。”这话啥意思?说白了,就是挪威的电力能源,想卖就卖,不想卖就不卖,完全不顾及周边国家的需求,也不管这对欧洲整体能源格局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电网互联,本应是基于价格规律来运作的,电力流向价格更高的市场,既能满足出价高地区的需求,又能降低成本,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尤其是在能源结构不同的国家之间,比如法国有着庞大的核电站,英国则以风力发电供应为主,这种互补性的合作本应是双赢的局面。可现实呢?间歇性可再生能源的兴起,让这些联系的缺点暴露无遗。一个国家能源短缺,往往就会导致隔壁国家的成本也跟着飙升,这就像多米诺骨牌一样,一倒一大片。



挪威的这场能源争论,已经持续了好几年。西北欧飙升的物价,让民众的不满情绪如熊熊烈火般燃烧。去年,挪威作为欧洲第三大电力出口国,对英国和其他市场的大量电力销售,直接导致了国内尤其是南部地区的电价飞涨。老百姓的电费账单越来越高,这能不成为政治问题吗?虽说挪威不是欧盟成员国,但它可是单一能源市场的一部分啊,按照规定,各国不能长期减少对邻国的能源输送。可如今,这规定在政治利益面前,似乎也变得苍白无力。

法国的玛丽娜·勒庞(Marine Le Pen)领导的全国集会(National Rally)更是野心勃勃,妄图夺回能源控制权,想用与邻国的双边或多边合同取代自由贸易。法国,作为拥有57座反应堆的欧洲电力系统支柱,如果政客们真能找到办法把更多廉价电力留在国内,说不定还真能吸引更多制造业和工业,促进经济发展。可这样一来,欧洲的能源一体化又该何去何从呢?

英国,一直是法国电力顺差的主要受益者之一。自去年关闭最后一座燃煤发电厂后,英国越来越依赖进口电力来填补缺口,现在更是靠着九个电力互联接入来维持能源供应。不过,英国也有自己的小算盘,到2030年,它计划在大力发展风能和太阳能发电后,成为电力净出口国。

欧盟委员会呢,还在坚持推动能源一体化的战略,可现实却给了它一记又一记响亮的耳光。去年夏天,瑞典直接拒绝了与德国再建一条电缆的计划。当时的能源部长布施把责任一股脑儿推给了邻国德国的“低效”市场,还称如果进一步挂钩,瑞典将面临更高的电价风险。德国呢,因为关闭了核电站,又没及时建造足够的新产能来替代,如今严重依赖电力进口,在这场能源乱局中,也只能干着急。

在高能源价格的重压之下,欧洲的工业就像一个不堪重负的老人,摇摇欲坠。不少公司为了降低成本,纷纷选择将业务转移到美国或中国。曾经风光无限的欧盟,如今在能源问题上的表现,可真是“菜得抠脚”,这治理水平,和非洲各国比起来,似乎也没好到哪儿去。看着欧盟在能源问题上一步步走向衰落,真让人不禁感叹:这曾经辉煌一时的欧洲,到底是怎么了?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