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教育普及化时代,受教育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能避免无谓的学历“内卷”。
▲有学者认为, 农村出现了与高中、大专以及研究生相关的“读书无用论” 。图/IC photo
文| 熊丙奇
“在关于教育的讨论中,我发现家乡出现了新形式的‘读书无用论’,且得到不少乡亲的认可。”陕西师范大学社会学系讲师黄丽芬在近日发表的一篇文章中提到,绝大部分农民认同九年义务教育的重要性,认为“家庭再困难,砸锅卖铁也要读完初中,孩子不愿读,绑都要把他绑到学校去”。但对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看法发生了变化。
文章提到,农村出现了与高中、大专以及研究生相关的“读书无用论”。比如,虽然人们普遍认同硕士研究生是较高学历,但一些研究生毕业后的经历,也让大家开始反思研究生教育的必要性。
这引起舆论的关注,一些人担心农村出现的新的“读书无用论”,会进一步拉开城乡的教育差距。但不得不说,这是将个体教育选择与“读书无用论”混淆。有部分人选择不上高中、上大学或者考研,并不是说上高中、上大学或者读研无用,而是这些教育并不一定适合他们。
事实上,在教育普及化时代,受教育者理性选择适合自己的教育,才能避免无谓的学历“内卷”。这不只是农村家庭的学生要考虑的,城市学生同样需要做出理性规划。
另外,是上本科还是读大专,抑或是高中毕业后直接就业,这是个体的选择,不能只有“升更好学校”的唯一选择。因此,不能把“上完高中直接就业”等同于“读书无用论”。
义务教育阶段辍学去打工,这是违反《义务教育法》的,如果有部分家庭父母让孩子不接受义务教育,而辍学去打工,这需要引起地方政府教育部门高度重视——必须保障所有适龄学生接受义务教育,如果家长(监护人)不让孩子接受义务教育,则要追究其责任。
客观而言,经过多年的控辍保学工作,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辍学问题,已经得到有效治理。根据全国教育事业发展统计公报,2023年我国九年义务教育巩固率达到95.7%。作者也在文章中提到,农村地区的义务教育辍学问题已经很少。
那么,怎么理解部分农村家庭对高中教育、大学及研究生教育的看法呢?随着高中教育与高等教育普及化,2023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毛入学率达到91.8%,高等教育毛入学率60.2%。上高中、上大学,也就成为“不二选择”。甚至近年来,在考研热的推动下,考研也有“高考化”的趋势。
从社会对人才的需求看,随着高中普及化,初中毕业就去就业(打工),部分家庭、学生觉得读高中,包括普高、职高都无用,这一问题值得引起重视。
如今,我国农村地区均已经实行中职教育免费,农村学生上公办中职校基本没有什么门槛,也不需要缴纳学费,但还是有部分学生不读中职,或者中途退学去打工。这说明家长认为读职高无用,至少觉得性价比不高。可见,我国还需进一步提高高中普及率和教育质量,尤其是提高中职教育质量。
而高中毕业后上大学,大学毕业后考研,则需要理性规划、选择。拿考研来说,农村学生不考虑家庭情况,以及个体能力,一刷二刷考研,这不是什么“励志”行为。
换言之,对于农村家庭对读子女大学、考研出现的“新看法”,可视为理性的回归,但这不是说读大学无用、考研无用,而是适合不适合自身情况。这也是城市家庭需要有的子女教育观、成才观。
近年来,越来多越的学生,高考分数能上普通本科,却选择上职业本科,甚至高职院校,还有的研究生毕业去“回炉”技校,都说明提升学历不再是唯一的选择。这也并非是新的“读书无用论”,而是每个受教育者在选择适合自己的成才路。而且,理性选择增多,也会倒逼各类、各层次教育提高教育回报率,持续吸引受教育者选择。
撰稿 / 熊丙奇(教育学者)
编辑 / 徐秋颖
校对 / 陈荻雁
新京报评论,欢迎读者朋友投稿。投稿邮箱:xjbpl2009@sina.com
评论选题须是机构媒体当天报道的新闻。来稿将择优发表,有稿酬。
投稿请在邮件主题栏写明文章标题,并在文末按照我们的发稿规范,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职业、身份证号码、电话号码以及银行账户(包括户名、开户行支行名称)等信息,如用笔名,则需要备注真实姓名,以便发表后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