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军在11月中下旬连续展开多次精准打击行动,目标直指俄军重要军事设施。
乌军此轮打击目标的战略价值突出,包括军械库、指挥中心等核心军事设施;武器使用多样化,包括美制ATACMS战役战术导弹系统和英国提供的新型巡航导弹;打击节奏密集,平均每隔48小时即发起一次重要军事行动。
乌军此轮军事行动打击成功摧毁俄军一处具有重要战略意义的大型防空雷达站,这一设施在俄军防空体系中发挥着关键作用。库尔斯克州的俄军北方集团军指挥中心在此轮打击中受损,这对俄军的指挥调度能力造成显著影响。
乌军首次出动苏24战斗轰炸机编队对俄军后勤补给线实施打击,表明乌军空军作战能力正在逐步恢复和提升。此次空袭造成俄军多处战略要地浮桥设施遭到破坏,这将对俄军战场补给线路产生重大影响。
乌方已开始运用更为灵活的作战方式,将打击范围从前线战场扩展到俄军后方战略纵深。这种战术转变预示着战争进入新阶段。
俄罗斯军方于11月25日展开大规模报复性军事行动。俄军此次反击行动分为两个阶段实施,采用无人机集群打击与导弹突防相结合的战术。
俄军此次报复性打击具有三个战术特征:采用饱和攻击方式,短时间内密集发射大量攻击型无人机;针对性强,重点打击乌军重要军事目标;采用"多波次"攻击模式,通过无人机与导弹的交替使用,提高突防成功率。
首轮打击中,俄军投入大量沙希德系列远程自杀式无人机对乌方多个战略目标实施打击。随后,俄军出动导弹部队对哈尔科夫州丘古耶夫地区的军事设施展开精准打击。打击造成该地区多处设施起火,大量医疗救援车辆随后赶往现场。
一处正在进行军事培训的乌军基地遭到严重破坏。该基地内有多名北约军事顾问正在对乌军人员进行专业训练。这次打击造成基地设施严重损毁,还导致包括北约军官在内的多人伤亡。这一事件可能会对北约未来的军事援助政策产生影响。
此轮交火造成双方军事基础设施遭受重创。乌军此次打击行动中,俄军位于别尔哥罗德州的第67军械库遭受严重破坏,约40%的弹药储存设施受损,预计将影响俄军3-4个月的火力补给能力。
俄军北方集团军指挥中心遭到打击后,其通信系统出现明显故障,导致前线部队指挥调度能力下降约60%。被摧毁的大型防空雷达站此前负责监控超过15万平方公里的空域,其损毁导致俄军在该区域的防空能力出现明显漏洞。重建该雷达站系统至少需要6个月时间。
乌军对哈里诺空军基地的打击造成4架米格-29战斗机和2架苏-34战斗轰炸机损毁,跑道设施也遭受不同程度破坏。这些损失将削弱俄军在该区域的制空能力。被炸毁的多座浮桥造成直接经济损失达500万美元,更严重影响俄军战场补给线的通畅性。
位于丘古耶夫地区的乌军培训基地遭到精准打击后,8名来自英国、法国和德国的北约军事教官在内的47人受伤,3人死亡。基地内价值约2000万美元的先进军事训练设备遭到摧毁。
北约将继续支持乌克兰的自卫权利,但同时对军事教官伤亡表示严重关切。北约内部已就是否调整对乌军事援助方案展开讨论。
欧盟呼吁冲突各方保持克制,避免局势进一步恶化。欧盟委员会将召开特别会议,讨论是否需要调整对乌克兰的援助计划。部分成员国已表示将增加对乌克兰的防空系统支持。
联合国对战事升级表示担忧,呼吁相关各方通过外交途径解决争端。中国强调,当前形势下各方应该共同努力,推动局势降温,为和平解决冲突创造条件。印度将继续保持中立立场,但对战事升级可能带来的地区不稳定性表示关注。
俄乌双方在近期可能会进入新一轮军备竞赛。乌克兰已获得西方国家承诺的新一批军事援助,总价值超过50亿美元,包括先进的防空系统和精确制导武器。
和平进程仍然困难重重。双方在顿巴斯地区主权归属、克里米亚半岛地位等核心问题上分歧依然巨大。超过75%的乌克兰民众反对在现有条件下与俄罗斯进行和平谈判。
俄乌冲突已对全球经济造成深远影响。2024年全球能源价格可能上涨15-20%,粮食价格波动幅度可能达到30%。地缘政治风险上升导致全球军费开支创历史新高,2023年达到2.4万亿美元,预计2024年将进一步增长。冲突的持续还可能加剧全球供应链重构,影响国际贸易格局。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