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军展开战略火力打击行动,多个发射阵地同时行动。图-95MS和图-160战略轰炸机编队从恩格斯空军基地起飞,搭载大量远程精确制导武器。俄军动用伊斯坎德尔-M战术导弹系统、口径巡航导弹以及匕首高超音速导弹等多种现代化武器装备。
此次行动共投入4个战略轰炸机中队、6个岸基导弹发射营,发射阵地分布在俄罗斯西部军区和南部军区。行动目标包括乌克兰军事指挥中心、军工综合体、防空设施、弹药库及能源设施等战略要地。此次打击规模超过2024年12月的报复行动,投射火力较去年同期增长约40%。
俄军此次火力打击采用多方向、多梯次攻击方式,提高突防成功率。导弹类型多样化,既有超音速武器,也有亚音速巡航导弹,增加防空难度。打击节奏密集,时间跨度长达4小时,给乌方防空系统带来持续压力。
俄军至少发射86枚各型导弹。其中包括20枚战术弹道导弹、35枚巡航导弹、18枚反舰导弹改装型以及13枚高超音速导弹。这些导弹从不同方向、不同高度向目标区域飞行,构成复杂的攻击网络。
位于乌克兰东部的扎波罗热州一座拥有约20万人口的城市遭到数枚导弹连续打击。导弹击中城市中心区域的关键基础设施,引发连环爆炸。爆炸产生的冲击波和火灾给整座城市造成毁灭性破坏。
导弹精确命中城市的供电、供水等主要基础设施节点。强大的爆炸冲击波导致周边建筑物严重受损,随后蔓延的大规模火灾更是加剧破坏程度。通信设施遭到摧毁,救援部门一度无法与城内取得联系。救援人员突破重重阻碍进入城区,发现城市建筑损毁程度超过85%,重要基础设施完全瘫痪。
这是乌克兰独立以来遭受的最严重城市打击之一。预警系统在打击初期即遭到破坏,加之攻击来势突然,大量平民未能及时转移到防空设施。救援工作仍在紧张进行中。联合国人道主义事务协调厅将派遣紧急救援队前往灾区,协助乌方开展人道主义救援工作。
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对平民伤亡表示关切,呼吁相关方严格遵守国际人道法,避免针对平民目标和民用基础设施发动攻击。联合国安理会将召开紧急会议,讨论局势升级带来的人道主义危机。
俄军共出动378架次战机、216架次无人机对乌方目标实施打击。乌克兰防空部队成功拦截147架无人机和31枚巡航导弹,但仍有部分攻击突破防线,造成乌方军事设施和能源基础设施遭受重创。
自2024年12月以来,乌克兰全国已有42%的发电设施遭到不同程度破坏,其中热电厂损毁率高达65%。在基辅、哈尔科夫等主要城市,民用电力供应每天限制在6-8小时。截至2025年1月,乌克兰工业生产能力较战前下降73%,国防工业产能仅维持在最低水平。
2024年全年共摧毁乌军坦克1,537辆、装甲车3,845辆、火炮系统2,156门,击落战机89架、直升机134架。持续性精确打击已基本瓦解乌克兰的军工生产体系和后勤补给网络。
乌克兰军队在库尔斯克方向的防御形势岌岌可危。自2024年底以来,俄军在该地区投入至少15个摩托化步兵旅和4个装甲旅的兵力,配备最新型号的T-14"阿玛塔"主战坦克和"凯撒"自行火炮。如果没有大规模外部军事援助,乌军最多能够维持到2025年春季。
美国国会正在加快审议新一轮对乌军事援助计划。这份总额达50亿美元的援助方案将包括"爱国者"防空导弹系统4套、M142"海马斯"多管火箭系统12套、M777榴弹炮60门,以及大量精确制导弹药和通信设备。这些装备将在2025年第一季度陆续交付乌克兰。
自冲突爆发以来,已有超过840万乌克兰民众被迫离开家园,其中约360万人涌入波兰,180万人逃往罗马尼亚,120万人前往摩尔多瓦。这些难民潮给周边国家带来巨大的人道主义压力和社会治理挑战。
2024年欧盟成员国平均能源价格较2023年上涨32.5%,工业用电价格涨幅达到45.7%。欧盟已投入2,300亿欧元用于能源补贴和基础设施改造,但短期内难以从根本上改变对俄能源依赖的局面。
俄乌冲突加剧大国之间的战略博弈。美国及其盟国对俄罗斯实施的制裁措施不断升级,涉及金融、贸易、技术等多个领域。截至2025年1月,已有超过14,000家西方企业退出俄罗斯市场。俄罗斯加快与金砖国家的经贸合作,2024年俄罗斯与金砖国家的贸易额同比增长87.6%,在很大程度上对冲西方制裁的影响。
中国主张通过和平对话解决争端。各方都应该为缓解局势发挥建设性作用,避免采取可能导致局势进一步恶化的举动。中国愿继续为推动局势降温发挥积极作用,并呼吁国际社会共同维护地区和平稳定。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