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众明明知道电视剧是假的,但还是会感动,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观众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会把主观情感投射到电视剧中,甚至会把自己等同于电视剧中的人物,但这种等同只是感性层面上的等同,理性方面仍然知道自己是观众,剧中人是剧中人,不能合二为一。人是容易受到情绪支配的,也容易动感情。刚开始看电视剧的时候,还能够保持一定的理性,并不会把主观自我投射进去,而是认为自己是一个观众,电视剧是电视剧,两不相干,甚至只是为了看热闹,就像看马戏团的猴子和狗熊表演一样,当然不会把自己等同于猴子或狗熊,但看到驯受人虐待猴子和狗熊,观众就觉得不好受了,其实还是潜移默化的地把自己的情感投射到动物身上。看电视剧也是如此,观众明明保持了理性,却分明会为电视剧中的人物动感情,被情节打动,甚至哭了出来,还有的大笑,其实情绪已经受到了影响。即便自认为非常理性的人,在观看电视剧的时候,也仍然忍不住要评论一番,而评论已经代表了他的观点,也证明他已经看到了剧情,把部分的情感融入进去,虽然并没有完全被感动,但已经实现了主观情感的投射。甚至他们只会看到自己喜欢看到的内容,而对于不喜欢看到的内容却视而不见。
人是情绪化的动物,很容易受到情绪的影响。导演们把握了人的这种属性,就要在放电视剧之前搞路演,扩大宣传,甚至还要雇用一批水军来鼓吹电视剧的质量,最终弄的得人们都知道了,以为这样的电视剧是最好的,带着这样的期待来看,果然觉得电视剧不错。其实电视剧本身有很多缺点,只不过人们被广告影响,很容易忽略了缺点,而只关注广告宣传的那些优点。广告本身是一种宣传策略,人们明明知道广告是假的,但看多了仍然会相信。就好像某位政治人物说过的,“谎言重复一千遍就成了真理。”当同样的广告词和画面反复播放的时候,就会形成洗脑效应,即便不相信广告的人也容易相信了。也就是广告词和画面对人的潜意识形成了影响,在人的意识中反复回荡,最终会影响人的判断。广告会寓教于乐,让人们在轻松快活中看到了商品信息,也让人们受到了潜移默化的影响。广告商会在电视剧中植入广告,让人们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受到影响,。人们要模仿电视剧中的人物,穿名牌服装,吃美食,到某些城市或野外的旅游景点去游逛等等。可以说,一部好的电视剧一定会插播很多广告,而且会有大量植入性广告,赚钱很多,也会对观众形成一定的影响。
即便理性的观众在看电视剧的时候,也容易受到电视剧本身的影响。除了剧情的影响,就是人物的影响,还有其中一些画面和台词的影响,可以说是立体交叉的全方位的影响。虽然观众在看电视剧的过程中并不能一一辨别这些影响,但潜意识会受到影响。即便观众认为没有关注到某个人物,也可能受到了他的影响,因为潜意识受到的影响并不明显,只有表现出来的时候才会让人大吃一惊。有人喜欢电视剧中的某个人物,就会潜移默化的地模仿那个人物的走路姿势、穿衣服的样式、说话的方式等等,而对于不喜欢的人物却不会模仿,但并不是没有受到他的影响,而是分明受到了影响,只是没有表现出来而已。只有具备合适的条件,受到的影响才会表现出来。也就是说,只要观众看了电视剧,不管喜欢还是不喜欢,都会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影响。更何况很多人都是感性的,不知不觉就受了剧情的吸引,受了剧中主人公的影响,很容易感动了。
人的理性并不可靠,看似可以支配感性,可以自主,但在很多时候并不能自主,分明受到了影响。很多心理学家认为,人的理性只是人自认为的理性,也是被人塑造的,不是那么可靠。当很多人都在抢购某种商品的时候,不想抢购的人也就加入了抢购的大军,感性支配他去抢购,去从众,甚至是盲从,而理性却分明不起任何作用。有人认为自己不容易感动,只是没有找到触发点而已。因为人在成长过程中会产生经验的积累,形成认知系统。当某个外界的事物触发了他的情感,就会产生触发点,或者说触发了他经验中感触最深的部分,就容易感动。而有人的情感并没有被触发,就不会感动,但并不是说没有受到影响。这就是一部电视剧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原因,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感动得稀里哗啦,有人却云淡风轻,没有什么感动的情绪。但不管感动还是不感动,人们都受了电视剧的影响。不感动也是一种感动,感动自己固守的那部分情绪和固守的那部分理性,而这种情绪和理性又是后天塑造的,并不是真理。
人的情感很复杂,并不是人们能够完全认识的。明明知道电视剧是假的,但观众看的时候还是会感动,起码说明人的情绪受到了影响,人很容易把自己的主观情感投射到外界事物中去。由此看到的世界就是自己主观化的世界,而不是真实的世界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