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身处苦寒

苦难终有尽头

有人说河南人偷井盖,气得河南团官微 发声「老子一井盖夯死你」,这可能是人们对河南的地域印象。

在文化审美上,河南所在的山河四省,也与东北兄弟一起,是春晚的最忠诚拥趸。

但今年的收视率显示,河南「叛变」了!


这个数据,不但从东北、华北剥离出来,甚至还低于同处黄河流域的陕甘青,跌破60%,而与新疆处于同一阶梯。

去年我去古都、旧省会开封采写一位企业家的家传,牛羊肉馆 遍布街头,惟一能分庭抗礼的,竟是杭帮菜馆。

而杭州则一向被视作美食荒漠。

河南真的「南方化」了?


文化自觉

如果将时间拉回去年,虽然在经济上已经成为中部外贸第一大省,但在文化上,尚没有令人意外的地方。

但也不是没有端倪,自 2021年《唐宫夜宴》出圈后,2024年河南春晚提前半个月主打《天地诗心·二十四节气》复现北宋汴京盛景,收视峰值较去年提升37%,继续分流央视春晚观众。

而且,这些中原本土文化元素的文化产品,不局限于本省,而是向全球膨胀其文化影响力。


身处最讲究站位的东北、华北板块,山东主打「儒家文化」(如尼山圣境、祭孔大典),山西深耕「晋商文化」和古建保护,河北依托「京津冀协同」,在着力强调传统价值的传承,视「全家围坐看央视春晚」为过年刚需,河南的这些不跟随、擅自创新,看起来有些「大逆不道」。

河南的大船驶离春晚和同板块,用本土优质内容生产打破了「北方文化只能依附央视」的旧秩序,削弱了春晚的仪式性意义,可能是一 场悄无声息的文化平权运动,

能挣脱「山河四省」封闭、颟顸的刻板印象,对河南来说,这可能是文化革新、文化自信的第一步,亦可视之为「文化突围」。


四种河南人

我常跟朋友说,一个人书读得越多、思考越深入,就会离自己的「祖辈」越远。

这个「祖辈」包括出身的地域文化、童年记忆、青年时形成的价值观和逻辑能力、家风熏陶等。对「祖辈」亦步亦趋者,不可能有创新,只能不断重复。

很可惜,自战国的文化大裂变被秦际大一统、汉际独尊儒术终结之后,中国历史就进入了原地兜圈模式,直到宋代被金人打得只剩半壁江山。

靖康之难后,南迁临安的汉人中,河南移民一度占到3/4,以致直至今日,杭州人可能是江南、岭南仅有的会发「儿话音」的族群,他们也因此被钱塘江南岸的杭州萧山人称为「北方人」。

我在写作家传时发现,几乎所有的浙江巨族,在追溯源头时基本上都来自这次宋室南迁,文化记忆绵延至今。

这次溃败的一个重要副产品是, 南北文化大交融,南宋浙江人将源自中原的儒家文化采取了「拿来主义」的态度,一度重启了中华文化被秦一统后中断的分蘖过程,儒家文化也被重新诠释。

如儒家非常重要的概念义利之辩「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被南宋状元、永康人陈亮重新诠释为「义利并举」,森严的阶层「士农工商」,被重新定义为经济概念中的「农商互藉」,从此开启了传统文化中一个小分支浙东学派。

因此,在浙江,谈利并不可耻,一人从商一人从政的「一家两制」则让商人获得了与位列一等的士子平等上桌吃饭的地位,与北边的山东形成了完全不同的地域文化风格,「投资不出南宋」更是延至今日的经济版图。

这种文化革新带来了南宋时期的海外贸易大繁荣,杭州也缔造了「钱塘自古繁华」的传奇,以致连皇帝也「直把杭州作汴州」。

可惜的是,蒙古人再次打破了这一进程,但浙东学派在浙江一直绵延至今,也造就了浙商传奇。

相形之下,杭州人的祖居地开封,除了喜欢杭邦菜,一再没落、保守。

直到这些年重启南下就业,历史上的第二次河南移民迁入杭州。2023年的数据是,在杭州遇到的每100个人中,就有16个河南人,而杭州「土著」仅有18个。

2021年之前三年,杭州新增的河南人就超过42万人,而省内其他地市称冠到杭州的还不到14万。

而人口的迁移,带来的文化交融,一定使河南人越来越远离自己的「祖辈」,河南人的形象就变得光怪陆离。

我曾跟河南朋友总结过现在有四种河南人:出来工作且换了脑子的(较多)、出来工作但坚持原有观念的(较少)、留在河南但有现代意识的(极少)、留在河南但坚持传统观念的(极多)。

所以我们看到一些可笑的政策,不是出在河南就是山东:


但在外省同事的眼中,河南人是不错的合作者。

而这些经历了长三角、珠三角淘洗的河南人回到老家过年,自然带来了新习惯。下表可见河南的人口外移数据,超过了一些国家的人口总量。


相较之下,山东、山西人口外流率较低(尤其高素质人群),观点交流不足。我一位移民加拿大的师妹说,当年一整明白,第一反应是只要考上大学,再也不回山东。


第二次「全球化」

中国全球化的第一波自然在长三角、珠三角等省份发生,内地最先接触到的自然是来此工作的移民,人口大省河南自然得风气之先。

到了以富士康为代表 的国际企业将工厂办到河南家门口,实质上是一场对本地居民「隐秘的全球化启蒙」,开启了第二次「全球化」进程,河南成功地成为外贸出口中部第一大省。

在这个过程中,为了给 富士康创造好的发展环境,倒逼 关务等配套体系全面接轨CPTPP等国际标准 。

本土企业和回流创业者也主动融入苹果产业链, 重塑了本土产业的开放意识,甚至 下沉至县域。

与缺乏资源的河南主动开放相比 ,山东(重工业、海洋经济)、山西(煤炭依赖)、河北(钢铁、京津冀配套)的国有经济比重更高、体制惯性更强。在山东办事,大家第一反应是「找找人」,或因 合村并居、考公、编制热被贴上官本位标签,成为群嘲的对象。


「自嘲」方能成长

我这篇文章,只怕又要引发地域黑的攻击,虽然我完全意不在此。

比如我们分析南方(如长三角、珠三角)的经济优势可能引发某些北方人的复杂心态,会被迅速理解为「看不起」,将观念、认知问题转化为情绪问题。

从我们写作公众号的情况看,对于一些地域文化的观察,黄河流域多「护省宝」,一骂就跳、一夸就笑,惟有河南的朋友,可以平心静气地讨论河南传统文化中的优劣得失。我相信河南人就算看不惯这篇文章也不会太骂我,因为他们已经学会了一边说「老子一井盖夯死你」,一边跟你合作做生意。

而能否接受批评,则是一个人是否保持开放心态、持续成长的基础,即马云所谓的「空杯」心态。

从邀请我们写作家传的数量看,以广义的山河四省(含京津)为统计区域,河南占50%,山东35%,山西、河北和北京各5%、天津为0。

我采访的那位开封人家的祖训是:「宁可往南走一千,绝不往 北走一拃。」

我写了300多部家传,发现许多成功者,其祖辈要么是读书人、绅士,要么是企业家地主。

当然,也有平民家庭出一雄杰,通过读书等方式逆天改命,从而实现阶层跃升。

举凡发达国家,学生入学先讲家传,次学国史,为的是真正认识自己。

人是意义的动物,讲述关于我们的世界、关系和自我的故事、写作家传,是人类创造意义的基本方式。长按下面微信二维码,识别加我好友,一起抢救和传承家庭记忆:


家传编辑部系列,点击关注

浙江人为什么文化、财富双全?因为早在南宋就义利并举、农商互藉了。我参与的这部家风作品,9月上市当月就登上浙江省好书榜:

◆ 推荐阅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