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1年,新中国才刚刚成立不久,国民党的残余势力还在蠢蠢欲动,国家的基础建设迫在眉睫,一切百废待兴,全国上下都需要毛主席的指挥和领导。
3月初的一天,一位67岁的湖南老农,到湖南衡东县三樟乡的集市上赶集,突然注意到乡公所上挂着的画像,感觉似曾相识,很像和自己曾经一起当兵的润之,老人很是疑惑!
于是赶紧询问乡公所的人,得到肯定答复后,老人很激动,回到家后,就找人替自己写信,而信的内容斟酌了好几次,才满意地寄出去。
二十多天后,也就是3月31日,这天正在埋头工作的毛主席收到了这封来信,这封信当然也引起了他的注意,于是赶紧拆开来看,只见上面写着问主席好,是否还记得自己,是否可以为自己谋个差事!
看到这里后,主席马上坐下来认真回信,而他的思绪早已经回到了14年前自己参军的时候!
那这位给毛主席写信的老农是谁?他和主席有着怎样的共同经历呢?他又是怎么成为了一个农民的呢?
这位老农名叫彭友胜,1884年出生于湖南衡东三樟乡栗子港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
那个时期百姓生活颠沛流离,彭友胜也只上过半年的私塾,就开始上山砍柴放牛,下河捕鱼,小小年纪就为家里的生计奔波。
1899年,彭友胜和同村的伙计一起到外面闯荡,希望减轻家里的负担。
1907年,23岁的彭友胜,听说湖南新军在招兵,没有片刻的犹豫就参加了报名。
当兵之后的彭友胜将自己的才能完美地展现出来,对于部队里面存在欺负人的现象,彭友胜总是带头解决,而他本身因为性格豪爽,待人温和,很快就和基层士兵打成一片,并做到副班长。
在光复长沙的武装起义中,彭友胜作为攻打北门的主要指挥者,一路攻下荷花池军械局,省谘议局,巡抚衙门,立下了大功。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拉开了辛亥革命的序幕,这时正在湘乡驻省中学读书的毛泽东18岁,听说轰轰烈烈的武昌起义胜利后,热血澎湃,决定参军。
于是毛泽东就来到湖南新军的军营,在大厅左右张望,路过的朱其升看到这个小伙子眉清目秀,身材高大,很有做军人的气势,就上前询问他是否需要帮助?
谁知毛泽东掷地有声地说道:“我要参军,为革命而战!”听到这里的朱其升,一下子被这个目光坚定的学生吸引了。觉得是个不错的苗子,心里想怎么也得让这个学生当上兵,但是参军必须要有两个人担保,自己一个人还不行,那怎么办呢?
这时候他想到了一个人,说道:“你同我一起找个人,他肯定会帮忙的!”于是就带领毛泽东一起,到营房门口的大樟树下找到彭友胜,连长朱其升说道:这个伢子想当兵,我们两个给他做个担保吧!
正在说话的彭友胜听到后,就抬头望向这位学生,只见他身材魁梧,目光炯炯有神,下巴上那颗大痣尤其显眼。
这时候毛泽东直接自报家门:“我叫毛润之,小名叫石三伢子,家住湘潭韶山冲,今日来当兵,请各位弟兄多多关照!”
彭友胜看到这位一本正经的学生之后,觉得他是一个成大事的人,就决定做他的担保人,并带他到营房,说道:“走,一起到营房看看,正好我的上铺空着,你就睡在这里吧!”
就这样,18岁的毛泽东在登记本上写下了毛润之三个字,自此开始了半年的辛亥革命生涯,而他们三人之间的友谊也在这半年建立起来。
刚进入部队的毛泽东,什么还不懂,为了让他尽快地跟上其他士兵的步伐,彭友胜就亲自从立正稍息左转右转一点一点教,而毛泽东也没有辜负他的期望,很快就从25混成了旅第50标第1营左队。
毛泽东虽然年龄小,但是因为上过学,读过书,懂得比较多,口才也很好,就经常给战友讲历史故事和实事政治,因此深得战友们喜欢,战友们还经常让他帮忙给家里人写信,彭友胜还自豪的称他为“大秀才”。
在彭友胜的记忆里,毛主席是一个非常喜欢看书读报的人,每个月只有7元的军饷,除了伙食费,其余的全部用来买报纸。
自己现在会识字、写字、记账,全是因为那个时候受到毛主席的影响。
1912年的3月,清廷退位了,民国成立,孙中山和袁世凯和议,经过半年的辛亥革命,毛泽东深知学习的重要性,就想再一次回到学校,接受文化的洗礼,可是那个时候军纪森严,不是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
一天晚上,毛泽东翻来覆去怎么也睡不着,就把彭友胜拉到一边,把这个想法告诉了他,说道:“我想离开新军,继续回校读书!”
谁知这时的彭友胜就像知道他的想法一样,说道:“润之兄,你放心,你的顾虑我会帮你解决,从你进军营的第一天起,我就知道你不是一个平凡人,去做你想做的事吧!”
在他离开之前,战友们一起凑钱给毛泽东饯行,其中就有毛泽东最爱的红烧肉,因为彭友胜知道,他的钱都用来买书买报,不舍得吃肉,所以想在走之前满足他。这也是为什么,毛主席在后来每次吃到红烧肉的时候,就会想起这个最关心他的副目。
在战友们吃饭的间隙,彭友胜偷偷把他叫到一旁,把自己省吃俭用的两块大洋给了他,并告诉他:这些钱你拿着作为盘缠,这里一切不用担心,希望你有一番作为!
之后毛泽东就进入到湖南省立第一师范学校读书,开始了五年的求学生涯,并开始走上革命道路,开启了不一样的辉煌人生。
1926年,这时候的彭友胜已经随部队来到广州,而他这时也被编入国民党革命军,任少尉排长。
这一年国共第一次合作,这时的毛泽东任国民党中央宣传部代理部长,彭友胜在报纸上看到了一则这样的消息:毛军润之来穗讲学。
看到这个消息的彭友胜控制不住自己的心情,立马梳洗整齐,穿上干净整洁的军装,一路跑着来到广州农民运动讲习所。
正在工作的毛泽东听到彭友胜的声音后,激动地站起来迎接曾经的老班长。十几年没见,两人从家长里短聊到军旅生活,从南征北战聊到革命信仰,从军事训练到工人农民问题,两人一直说到深夜!
毛泽东说道:跟着我一块干革命吧,再也不分开,现在正是缺人的时候!这时候的彭友胜说道:都是为了人民,在哪里作战都一样,自己大老粗一个,和您差得太远了。就这样,两个人在不同的人生轨迹上越走越远,谁也没想到这竟是他们最后一次见面。
彭友胜之后就参加北伐,在战场上立下无数战功,并担任连长一职,可是越往高处走,彭友胜发现这样的国民党阵营并不是他想要的,于是在1940年做出了一个大胆的决定:辞职回到老家。回到家乡的彭友胜靠打零工,种地养活一家人,过着与世无争的生活。
时间接着来到1951年,就是开头的一幕,毛主席回信大致是这个样子:建议他待在乡下为好,实在不行的话,再到湖南找副主席程星龄先生帮忙。
在彭友胜收到主席的来信后,将它背得滚瓜烂熟,并在一段时间之后到湖南找到程星龄先生,到了湖南的彭友胜决定回到老家,和家里人商量着在前后院种起了茶园。
而从1951年6月,湖南政府也每个月给彭友胜老人寄来30元的补助!
种起了茶园的彭友胜很满足,每年都将自制的优质谷雨前茶包好,寄给北京的毛主席,而收到新茶的毛主席都会给彭友胜老人回这样一封信:友胜先生,你寄来的茶叶收到!
1969年11月23日,85岁的彭友胜老人去世,毛主席的办公桌上再也收不到昔日老班长寄的新茶了!
坚持寄茶18年,从未间断,毛主席和彭友胜老人的情谊一直被传颂,《挑担茶叶上北京》这样唱到:桑木扁担轻又轻诶,我挑担茶叶出啊洞庭,船家他问我是哪来的客呦,我湘江边上种茶呀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