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越两国山水相连,睦邻友好关系源远流长,尤其在越南人民争取国家独立、人民自由期间,我国从各个方面给予其巨大的帮助,承担了巨大的民族牺牲。然而就在其结束抗美战争,实现统国家一之后,随着越南“黎笋集团”的上台,竟然恩将仇报将嘴边常说“同志加兄弟”的中国人民视作仇人,不仅将在战争中给予了他们无数帮助的二十多万华侨、华裔强行驱赶回中国,并且无礼的对我国提出了领土要求。



1979年1月,越军更是在中越边境频繁举行以我国为作战目标的军事演习,不断集结部队,恣意挑衅。我国政府鉴于两国历来的友好关系,一再克制忍让,曾多次提出要以两国人民的利益和友谊为重,通过谈判解决分歧,但“黎笋集团”对中国的忍让克制误判为软弱可欺,反而变本加厉公然将入侵我国,欲将所侵占的领土据为己有。

是可忍孰不可忍!在这种不得已的情况下,我国政府作出决定:以有限兵力,用有限的时间,在有限的地区内,对越南进行一次“自卫反击战”。



1979年2月17日,“自卫反击战”开始,仅仅用了16天,边防部队就完成了自卫作战的既定目标,我国政府信守诺言,没有占领越南一寸土地,也没有在越南留有一兵一卒。

然而,我国政府表达出的善意并未得到“黎笋集团”的正常反馈,就在这一年我国三十周年国庆刚过了三天后,“黎笋集团”炮制一篇自欺欺人、充满恶意谎言的《三十年越中关系白皮书》,在该书中,他们彻底否定了越南在胡志明时期我国给予越南的巨大帮助,反而对我国政府和人民进行了恶毒的攻击,并且再次在边境上挑起冲突,制造纠纷,抢占了“老山”地区和属于我国一侧的有利地形。

他们在这里设据点、挖战壕、修堡垒、布地雷,向我国村寨开枪开炮,致使不少无辜百姓死伤。为了打击越军的挑衅活动,保护我边境安全和人民生命财产安全,中国边防部队奉中央军委命令收复老山和者阴山,于1984年4月2日开始打响第二次自卫作战。



从收复老山地区到组织防御作战,尤其是我军的防御作战,这个过程漫长而艰苦激烈,双方在这个不大的战场上进行了为期1800多天的胶着战。这个期间,我们的将士们不仅要打击入侵者们,更要克服恶劣的自然环境,他们的口号是“亏了我一个,幸福十亿人”,这就是著名的“老山精神”。而在整个“老山战役”过程中,涌现出一批中国新一代的将军,其中“松毛岭战役”中让越军闻风丧胆的张又侠将军就是其中一个。

张又侠,陕西渭南人,我国现役上将,开国上将张宗逊之子,从小就表现出组织、指挥天赋,在老山自卫反击作战中的“松毛岭防御战”时,表现出极强的作战能力,当时才仅仅33岁,三个月的松毛岭坚守,击败六倍敌军进攻,众多团级指战员中,表现的尤为优异。



1979年,长期占领我老山地区的越军自以为老山地区山势险要,工事坚固,山体遍布地雷,就算我国调集重兵前来,也无法轻易收复该地区,起码认为等到援军是没有什么问题的。

但殊不知,这场战斗一打响,我国军队表现出来的战斗力是无与伦比的,在老山阵地大小几十处高地布置的越军不到一天时间就被我军全部歼灭,尤其是119团主攻的“662.6高地”,才打了七分钟就被拿下,事后才得知这支部队的指挥员是一个年龄仅仅33岁的年轻将领,越南军队一片哀嚎之声,我军连一个年轻将领都如此优秀,那么遇到我军成名已久的将军们下场又该如何呢?

老山的瞬间失守使得河内当局大为震惊,越军第二军区司令武立中将十分恼火,认为真的短的时间就丢掉了易守难攻的老山阵地是可耻的,于是这位曾在“西贡战役”称雄的越南老将向河内当局立下誓言:“不拿回老山,我这司令就不当了!”



越军司令武立亲自下令,将越南第二军区最精锐的五个主力师全部调集到老山地区,摆到正面,欲与我军一决高下,其中越南自称的“王牌313师”更是拼命的鼓噪,非要一雪前次败北的奇耻大辱。

松毛岭位于老山阵地的最前沿,成为越军能否侵占老山的突破口,这种形势下,谁来阻击防御成为我军各团的争夺热点,但是我军指挥员最终拍板:“张又侠那个团662.6高地打的不错,就把他那个团调过去防守松毛岭。”

谁都知道,这一仗非常艰巨,既有守又有攻,随时有被越军夺去阵地的危险,也随时有从敌人手中把阵地再拿回来的使命。张又侠当初从越军手中把662.6高地夺过来,仅仅用了7分钟,他们全团夺取松毛岭周围12个山头的全部时间,也不过仅花了8个多小时。

但是张团长仍当着十几位年纪比他大,参战经验比他多的各级干部表态:

“我准备在这里创造一个80年代上甘岭的奇迹,我团在这里防御,还要打掉敌人的十次、百次、甚至上千次的反扑。”

他说话时很自信,于是,有些神似巴顿将军在作宣言,于是渐渐地,一个“中国巴顿将军”的绰号就悄悄传开了。



但33岁的张又侠毫不理会人家的议论,一头扎在战前的紧张准备和部队的训练中,他决心用行动交出一份当代中国年轻指挥员的合格答卷,他也并不自诩巴顿,但他却喜欢巴顿,毕竟巴顿将军能打胜仗不是?

张又侠知道松毛岭之所以为敌人拼命争夺,是因为这个地方北陡南缓,若越军占领它,则可以居高临下对付我军部队。他正是在详细研究了这一地区的特殊情况后,才做出了准备打掉敌人上千次反扑这一判断的。

事实证明了张又侠团长的判断,松毛岭阵地对我国方向而言是易守难攻,但对越军来说却是易攻难守,所以越军一直将松毛岭当作攻打老山阵地的通道,对其进行了一轮接一轮的进攻。



从4月开始,张又侠团长和他的部队在松毛岭阵地上据守了3个多月,其艰苦程度真不亚于朝鲜战场上的“上甘岭”,滂沱的大雨,积水逾尺的交通壕,潮湿低矮还时时崩塌的猫耳洞,一天能吃上一顿热食就不错了。身上的军装被泥水、血污、汗渍糊成了沉甸甸的“帆布”衣服,加上此地流行的各种疫病,都严重地损害了战士们的体力和精力。但全团始终像钉子一样地钉在松毛岭阵地上。无论是越军用师、团的大规模兵力发起的多路进攻,还是采取小股零星的骚扰偷袭,都被他们毫不留情地打了下去。

就拿6月12日的战斗来说,越军一个团的兵力在半夜3点多钟发动偷袭性进攻,他们仗着多年侵占松毛岭,熟悉地形,于是全线压上,想打我军一个措手不及,夺回松毛岭阵地。但他们刚刚挨近阵地,没料到张又侠和战士们早已有所准备,当他们鬼鬼祟祟走到射击范围之内时,战士们猛烈开火,给予越军重创。敌人恼羞成怒,再一次反扑,再被打下去,再反扑,再被打下去,就这样整整激战了一天,松毛岭始终坚守在张又侠和战士们手中,越军只得丢下一大堆尸体逃了回去。



7月12日,越军更是下了血本,出动了一个师的兵力,冒着夜雾和毛毛细雨,再一次大规模向松毛岭阵地发起了猛烈进攻,炮火把山头阵地都削去了一层。刚刚在医院动了手术匆匆赶回团里的张又侠,面对数倍于自己的疯狂敌军,指挥全团不慌不乱,沉着应战,打了一夜没有让越军占一寸土地。

类似这样的战斗不知进行过多少回,越军到底没能在松毛岭站住脚,凡是与119团交手的越军无不哀叹:“这支中国部队打得太顽强了。”

仗刚打完,别人都想好好地睡一觉了,可张又侠团长却兴致勃勃地请来了战地作家、记者、摄影师们,坐在掩蔽在绿色的尼龙伪装网下,同他们谈人生得失、谈历史文学、谈音乐书画,谈了个不亦乐乎。

这些媒体人从张又侠团长这里了解了战争,了解了老山前线的军人,了解了战争环境的艰苦……有些人觉得不可思议,在这样极其危险的战场前线,怎么张又侠团长会有如此闲情雅致?但他就是这样一个军人,不仅能打胜仗,同时还注意与战争相关各种情操的培养。

他说:“在任何一项专业领域之中,要想达到相当高的造诣,就需要智商、情商各方面都有特殊的深入了解。”



正是有了这样的团长,才会有一样的部下。该团四连在阵地上度过的97个日日夜夜中,打退了越军20多次偷袭、强攻。敌人在这块长不到400米,宽不到100米的高地上发射了7000多发各种炮弹,6000多发高射机枪子弹,山头阵地被轰成了一片焦土。但阵地仍旧巍然不动,敌人的“王牌师”却在这里丢下了400多具尸体。

守卫138高地的6名战士,在7月12日面对20倍于自己的敌人毫不畏惧,打得聪明又顽强,同反复扑上来的敌人争夺了5个多小时,始终把高地控制在自己手中,击毙敌人34名,让越军望高地而空叹不已。

经过3个多月的高强度战争,119团牢牢地将松毛岭阵地掌握在自己手中,让敌人无法越雷池一步,越军司令武立见再打下去的结局会更惨,遂退兵被迫承认了自己的失败,之前所放的“豪言壮语”被张又侠将军活生生打了脸。

从1984年4月下旬到8月初为止,张又侠团长重创了越军几支主力部队,使得越军在这个不大的阵地上就损失了1981名精锐,以至于119团战士们戏称松毛岭成为越军的“伤心岭”。



此战后,张又侠团长带领的119团荣获“集体一等功”,受到军区的嘉奖,自此他开始崭露头角,渐渐成为我国新一代悍将。

谨以此文纪念“对越自卫反击战”中作出巨大牺牲、贡献的军民们。不忘初心,砥砺前行,吾辈当自学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