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植根藏区体校 她带领草原孩子赛场追梦

总台记者 熊传刚 杜震 高山 姚正鹏 刘然

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业余体校,这里集中了当地中小学运动条件出色的孩子,他们大多平时在各自学校读书,寒暑假来这里集训。这所体校所在的海晏县海拔3300—3400米,被青藏高原的雪山和草原环抱。校长周晓云和教练员团队,带领着体校的孩子们,从草原牧场,一路奔向更远的赛场。

在人们的印象中,高寒缺氧的高原环境与体育训练很难联系到一起。而在这所业余体校,周晓云手把手培养出了28位全国甚至世界大赛的冠军,这里也走出了30多名国家一级运动员。

每年的一二月和七八月,海北藏族自治州业余体校都会组织选拔上来的小运动员们集中训练,中长跑、摔跤、足球都是他们的优势项目。这个冬天,校长周晓云带领教练们新招募了80名10到15岁的孩子,加上之前的20名老生,寒假集训前,周晓云给全校孩子安排了一次体检。


周晓云:一个是观察他们的身体机能有没有什么异常,加了强度以后,对娃娃身体运动量的一个掌握。


海北藏族自治州平均海拔超过3600米,低氧环境给孩子们的日常训练设下了严苛的挑战。而在周晓云看来,高原训练的另一面是能够刺激心肺功能,科学利用便能够事半功倍,因此,她必须熟知体校里每一个孩子的身体情况。刚回到学校,周晓云就见到了已经等在办公室的尕藏闹日一家,他们从300多公里外的海南藏族自治州贵南县,驱车六个多小时赶来,为的是送十岁的尕藏闹日到体校训练。


在牧区长大的尕藏闹日从小体弱多病,但一直很喜欢运动。一个偶然的机会,姐姐扎西措得知周晓云他们的体校招募青少年运动员,跟父母商量后就把弟弟尕藏闹日送过来试试。经过两年的训练,尕藏闹日有了不小的变化。


有父母愿意主动把孩子送到体校培养,这若是在20年前,周晓云想都不敢想。1996年从青海师范大学毕业后做了体育老师,2003年周晓云调到丈夫的工作地海北藏族自治州。刚到这所体校时,加上周晓云,工作人员一共只有三个人。

周晓云:没有办公室、没有桌椅,桌椅还是局里给送的两张桌椅。所以特别困难,场地原来在训练的时候,就是在就近的马路边上或者在就近的一个广场上面。


对于热爱体育的周晓云来说,体校的状况让她感到失望。然而,当年夏天,青海省体育局对全省体校调整布局,加强青少年体育训练和运动员选拔工作。通过走访周围学校,初步组织训练,周晓云慢慢发现,草原深处竟藏着很多运动宝贝。


周晓云:我们去参加省上的一个比赛,当时带了十几个孩子,那几个孩子全部都是少数民族,藏族小孩,都来自牧区。通过简短的一些训练以后,他就可以在赛场上,把训练过一两年的专业队的运动员超越,并且在场上的不服输、顽强拼搏的精神特别给人鼓励。

从那时起,周晓云的体育梦想再次被点燃,她暗暗做了一个决定。


周晓云:他们那种对体育的追求,淳朴挚爱。我就感觉到我必须给娃娃们有个引路,把这个路子引出去,能从体育走出一条路子,是他们最大的希望。

不负热爱

让雪山深处的梦想展翅高飞

与内地大多数青少年体校相比,这里生源有限、硬件设施条件相对落后。摆在眼前的困难,并没有让周晓云他们甘愿认输,他们鼓励着孩子们也鼓励着自己,付出更多努力,克服艰难,勇敢拼搏,不远处的梦想定会实现。然而,多年下来,由于父母不支持、伤病等各种原因,使得“选进来”的不少孩子又被“送回去”,让周晓云感到痛心。她下定决心,不光要发现好苗子、打好基础,更要努力帮助他们坚持下来,奔赴更高级别的队伍、登上更广阔的平台。这是信念,也是坚守。

每天早上七点半,教练都会准时叫孩子们起床跑步。这里的清晨,天亮得晚,气温只有大约零下20℃。

给大家喊口号的吉合本加,被大家亲切地称作“大师兄”。他12岁就来到这里参加训练,如今已经读高二,每逢寒暑假就会回来跟大家一起训练。

吉合本加从小就喜欢足球,家门口、马路边,有个铁丝网就能射门,用他的话说,看到足球身上就有使不完的劲儿。读初二时,周晓云选中了他,希望他能加入海北州青少年足球队的训练。


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吉合本加:我觉得这就是我的未来,我觉得我就应该发展这一个。然后就跟家里人犟,说我要去,我不回家,要去踢比赛,他们就不同意,尤其是我爸不同意,特别不同意。第一主要是关心我,怕受伤之类的,第二就是怕我单纯地去玩儿。


那时,吉合本加的父母并不支持,他们不明白这样的训练能带给孩子怎样的未来。周晓云多次到牧区家访,但几乎次次碰壁,她不得不向当地的村支书求助。


周晓云:借着我们车的灯光,看见的就是一座山又一座山,结果翻了三四座山以后才到他家,已经半夜12点了。家长还是不信任的眼光看着我们,反复说了好多遍以后,他还是不知道,毕竟不了解体育。我们大半夜就敲开村支书的门,把村支书叫过来以后,就通过藏语反复解释,交流了以后,他才有所了解,才放心地把孩子交给我们了。当时我回去的路上心情特别复杂,也特别沉重,因为对学生而言,这一座一座的山是他回家的路,但对我而言,也许我放弃了这个孩子,那么他就留在大山里。


在周晓云的坚持下,吉合本加如愿加入了足球队,之后又参加了当地的“青超联赛”。如今,17岁的他,心中的梦想越来越清晰。

青海省海北州第一高级中学学生 吉合本加:将来会回到自己的家乡,当一名足球教练员啥的,然后会带领这些小孩跟他们踢足球,让他们也实现自己的梦想,这就是我最大的理想。

传承的力量

让梦想之路越走越宽

体校里运动宝贝们的训练和成长点滴,很多都被周晓云用视频、图片和文字记录下来,她希望有更多人能够看到孩子们日复一日的努力,把他们不服输的信念传递到雪山高原之外,更远的地方。十几年来,周晓云带领着这所体校,向青海省体校、体工队和国内各大体育院校输送人才300多名,从这里走出了奥运冠军切阳什姐,全国残运会冠军刘喜业,还有三战全运会的金牌获得者曹茉婕。如今,退役后的曹茉婕已经回到青海体育局,成为一名田径教练员。一有机会,她就会到周晓云那里,鼓励孩子们跑得更远,跳得更高。

每年冬训夏训期间,周晓云都会邀请曹茉婕过来选拔更好的“苗子”,向省体校输送。除了身体情况和耐力速度等条件之外,曹茉婕也很注重孩子们的兴趣方向和意志品质。


来自牧区的孩子大多不善言辞,说不上话的时候就腼腆地笑,小麦色的脸盘上,眼睛闪闪发亮。


青海省体育工作一大队中长队教练 曹茉婕:其实我特别想干教练的原因是什么,就是我还想让别人传承我这个路走下去,不仅是为国争光,就有一种自私的想法,就是我这条路还有人走出来,我得多欣慰。


周晓云:我们从原来的3名教练员现在增加到了6名,也还通过其他一些渠道招聘了一些,而且教练员中有北体的,有硕士研究生,我觉得我们业余体校一点也不业余。我们草原的孩子和城市的孩子一样,享受这种优质的、高质量的、专业的培训。


让周晓云感到高兴的,不仅是教练员队伍不断壮大,体校的硬件设施也在逐年更新。如今,室内已经有了暖气,办公室有了电脑,场地配备了公共视频监控,篮球馆、摔跤馆、体能训练房、淋浴室都在不断完善,孩子们的伙食也越来越好。

从“跑得快”到“跑得远”

有梦想就不苦

孩子们的笑脸仿佛有天然的感染力,训练再苦,一笑化为动力。周晓云他们体校所在的海北藏族自治州海晏县西海镇金银滩草原,曾经见证了我国原子弹研制的艰苦历程。这片草原上的孩子,骨子里传承下来的艰苦奋斗、不屈不挠的精神,是他们乐观向前、勇敢追梦的力量源泉。

在雪山之中,草原之上,周晓云的目标也在不断升级,由最初关注孩子跑得“快不快”,到如今更加关注跑得“远不远”,如何才能“跑得更远”。周晓云他们努力打通体育人才输送渠道,在他们看来,训练不算苦,没有梦想才是真的苦,他们不惧路途遥远,有赛场便会如期抵达。赛场是考验也是梦想,他们正从山这边,奔赴山那边的风景线。

来源:央视新闻客户端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