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到来,大家是不是在家和亲朋好友围桌共食,筷来箸往,述说过去的糟心事,以及对未来的期许了。
然而,在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的时候,你手中的筷子它正潜伏着病毒,悄悄地威胁着你的健康!
不用公筷,到底有多不卫生?
2020年杭州疾控中心专家曾专门进行了一场使用公筷和未使用公筷餐后对比实验,实验结果令人震惊!
这个实验小组由11名疾控专家参与测试,每道菜分为两份,一盘为使用公筷,一盘为不使用公筷,并提前进行取样保存。用餐完毕后完成取样,采集的样本通过冷链运到实验室。
经过48小时的培育,实验结果显示:未使用公筷一组的菌落总数全部高于使用公筷一组,并相差不止一倍。
看到这,你还敢用不使用公筷吗?
小心这几种病菌!
当然,肯定有人表示疑问,我活了几十年都没有用公筷,不是也没啥大问题!有时候,等发现问题就晚啦,或者说,有些问题只是你没发现而已!
其实,你别小看一双筷子,它身上可藏了不少病菌。
1.幽门螺杆菌(Hp)
Hp相信大家都不陌生,数据显示,我国每2个人中约有1人携带Hp,感染率高达40%-60%。Hp可存在胃黏膜、口腔、牙斑菌中,随着聚餐时,筷子在菜盘里翻来戳去,不经意间Hp就可以传播到每个人的口里,胃里,也就是因此才会出现“一人得病,全家感染”的情况出现。
近日,美国发布的15版致癌物报告中,Hp慢性感染就被列为明确致癌物,除了是胃癌的重要致病因子外,Hp还可导致慢性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疾病。
2.甲型肝炎病毒、戊型肝炎病毒
我国是一个肝炎大国,根据世界卫生组织统计,我国的肝病患者至少有1.2亿,占世界肝病患者的三分之一。肝炎病毒中,甲型肝炎病毒和戊型肝炎病毒可通过口口传播、粪口传播的方式进行传播,从而导致肝炎、肝硬化、肝癌的发生。
3.肠道病毒
肠道病毒主要是通过粪口传播、飞沫传播等形式传播,由于肠道病毒感染的临床表现复杂多变,最常见为手足口病,5岁以下的小儿的免疫功能尚未发育完整,更易因共用碗筷导致病毒的交叉感染,因此儿童一定要注意个人卫生,专筷专碗专用,防止相互传染。
4.痢疾杆菌
细菌性痢疾是由痢疾杆菌引起的肠道传染疾病,人群对痢疾杆菌普遍易感。痢疾杆菌可通过粪口传播、日常生活接触等感染或再感染而反复多次发病。一旦“中招”,临床表现为发热、腹痛、腹泻、里急后重(想大便却拉不出)和黏液脓血便,同时可伴有毒血症症状,表现为浑身无力、不思饮食,严重者可发生感染性休克和中毒性脑病。
春节期间,如何正确使用公筷!
在家吃饭时:
1.公筷公勺。在每个盛食物的容器上,放上公筷公勺,每个人都用公勺公筷取食物;
2.固定餐具。每个家庭成员有自己的碗、筷子、勺子、水杯,外形或颜色上容易辨别;
3.践行分餐。把做好的饭菜直接分到家庭成员的盘子、碗里面,大家只是围坐在桌子上一起吃饭;
4.儿童喂养。鼓励孩子尽早独立进食,对不能进食的婴幼儿,家长或监护人一定用适当的方式感觉孩子食物的温度,严格禁止用嘴尝试孩子食物、帮助孩子咀嚼食物、口对口喂食孩子、与孩子共用餐具等做法。
外出就餐时:
1.带上自己的筷子和勺子,把餐馆的餐具作为公筷公勺;
2.使用餐馆的餐具,主动要求在每个菜盘、盆、锅等盛食物的容器上配备公筷公勺。
正确消毒:
定期更换筷子,最理想为3个月一换,最长不超过1年。建议家庭每天都进行一次碗筷消毒。
消毒方式可选择消毒柜消毒,包括高温消毒、紫/红外线消毒、臭氧消毒,按照设备要求的温度和时间进行消毒;煮沸消毒,把洗净后的餐具放入沸水中,没过餐具,煮沸5分钟以上。若消毒奶瓶、奶嘴等用品,时间应不少于15分钟;蒸汽消毒,将餐具放入蒸笼中加火蒸,当水沸腾后,再继续蒸20至30分钟,再将餐具自然冷却。
资料来源:医学界肿瘤频道、康复杂志
(大众新闻记者 周欣怡 整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