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翎谕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

前言

我叫宋庆明,今年62岁,退休金6000元。老伴走后,我住进了儿子家。

原本以为晚年生活就这样安稳度过,谁知一次探望养老院里的老朋友,彻底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

那天回来后,我果断拿回了自己的工资卡,选择搬进养老院。

或许你会问好好的天伦之乐不享受,为什么要住进没亲人的养老院?

让我慢慢道来,说说我这看似荒唐、实则无奈的选择。



01

我六十二岁,在单位干了三十多年,每月退休金六千,算是小康水平。

老伴走得早,三年前因为走的,临走前一直念叨着让我跟儿子一起住,说是免得我一个人孤单。

记得那天收拾行李搬到儿子家时,儿子和儿媳妇还挺高兴。

他们的三居室不算小,特意给我收拾出了一间朝南的小卧室。



儿媳妇张蕾在一家外企做人事,儿子小宋在事业单位上班,都是体面工作。

十岁的孙子正读小学四年级,成绩不错,是我现在最大的牵挂。

刚开始的日子还算和谐,我习惯早起,天不亮就去附近的菜市场买菜。

几十年的老习惯了,总觉得新鲜的菜才够营养。



回来给他们做早饭,然后收拾收拾家务。中午自己随便对付一口,晚上等他们回来再一起吃饭。

周末的时候,我会给孙子做他爱吃的红烧狮子头,那小家伙吃得满嘴油光,我心里就格外高兴。

有时候想起老伴,心里还是会一阵阵发酸。

记得她最爱吃我做的糖醋排骨,每次都说:“老宋啊,你这手艺,咱们开饭店都够格了。”



现在厨房里只剩我一个人忙活,总觉得少了点什么。

不过看着儿子一家其乐融融的样子,我觉得这样的生活也不错。

退休前,我总想着退下来了要好好享受生活,跟老伴一起去全国各地转转。

现在计划赶不上变化,但能跟儿子住在一起,看着孙子一天天长大,似乎也是一种幸福。



然而日子总是在细微处起了变化,那天早上,我一大早去买了不少新鲜蔬菜和鱼,想着周末给他们露一手。

刚把东西往冰箱里放,儿媳妇就皱着眉头说:

“爸,咱家冰箱不大,您买这么多菜放不下了,而且容易坏。”

我愣了一下,讪讪地说:“没事,我这就把鱼处理了,其他的也很快就能吃完。”



“爸,现在不比从前了,想吃什么叫个外卖就行,您别总是一大早的去买菜了。”

儿子在旁边帮腔,“您年纪大了,该歇着就歇着。”

这话听着刺耳,我虽然退休了,可身子骨还硬朗,怎么就非得歇着?

况且我这一辈子都是自己买菜做饭,突然改吃外卖,总觉得不是个事。



晚上我习惯看看电视,年纪大了,耳朵确实不太好使,声音开得稍微大了点。

正看到关键处,儿子从房间出来说:“爸,您能不能把声音调小点?我在改文件呢。”我连忙调小了音量。

周末的时候,我打开电视想看看戏曲节目。以前老伴在的时候,我们经常一起看,她最爱黄梅戏。

可刚开始,儿媳妇就说:“爸,孩子要做作业了,这戏曲声音太大了,影响孩子学习。”



前两天,我看孙子考试考了满分,高兴地给他买了个遥控赛车。

谁知道这事又惹来儿媳妇的不满:“爸,您别总是给孩子买玩具,这样惯着他对孩子不好。”

我看着孙子失落的眼神,心里不是滋味。

记得儿子小时候,我们虽然工资不高,但只要他考试考好,总会奖励他一点小东西。

这怎么到了孙子这儿,就变成“惯孩子”了呢?



去年春节,儿子说有个同事父亲被电信诈骗,建议我把钱交给他们保管。

我心软答应,但每月只给500零花钱,买点水果都要伸手要钱,像个要饭的。



晚上躺在床上,我翻来覆去睡不着。儿子话里话外的意思,我都明白——他们嫌我添乱。

可我能去哪儿呢?我把这个家当成自己的家,但似乎处处都不对他们的心意。

老伴,你在天上看到了吗?你让我跟儿子住在一起,可我现在觉得自己像个外人。



02

那是个阴雨绵绵的下午,我撑着伞在小区门口等公交车。

突然听见有人喊:“老宋,是老宋吗?”

回头一看,是以前单位的老同事李明。

他穿着一件浅灰色的冲锋衣,精神矍铄,比三年前我们见面时看起来还要年轻。



“老李?你怎么在这边?”我惊喜地问道。

“我住在前面那个养老院,刚买完东西回去。”

老李指了指不远处一栋崭新的建筑,“你这是要去哪儿?”

“随便走走。”我含糊地应付着,不想说自己是因为在家待不住才出来的。



“走,去我那儿坐坐?”老李热情地邀请。我本想推辞,但看天色更阴了,也就跟着去了。

养老院的环境出乎我的意料,宽敞明亮的大堂,整洁的走廊。

老李的房间是双人间,但他住单人,另一张床暂时空着。

房间里有独立卫浴,还有个小阳台,晾着几件刚洗的衣服。



“每月三千多,包吃包住,环境你也看到了。”

老李给我倒了杯热茶,“一日三餐都有营养师调配,荤素搭配得很合理。”

我打量着他的房间:“你怎么想到住养老院的?家里人同意吗?”

“还不是被儿子儿媳妇烦的。”老李苦笑了一下,“他们嫌我在家添乱,我就索性出来住了。

现在好了,我过我的,他们过他们的,反而关系处得更好了。”



正说着,门外传来说笑声。一个老太太探头进来:“老李,打麻将去不去?就差你一个了。”

“来了来了。”老李站起身,转头问我,“老宋,一起?”

我跟着去了娱乐室,那里已经坐着三位老人。

一番寒暄后,我们打起了麻将。这一打就是两个小时,期间还有护工送来点心和茶水。



傍晚时分,老李带我参观了养老院。

花园里有老人在打太极,休闲区有人下象棋,还有人在排练合唱。

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哪像我整天在家里战战兢兢。

“在这儿住了一年多,我反而活得更自在了。”老李说,

“子女们偶尔来看看,但不用天天低着头哈腰,我有自己的朋友圈,生活也有规律。”



回家的路上,我一直在想老李的话。

在儿子家,我总觉得自己是个多余的人。但看看老李,他却活出了另一种人生。

那天晚上,我躺在床上辗转反侧。

窗外的月光洒进来,照在床头柜上老伴的照片上。我轻轻摸着相框,仿佛看到她在对我微笑。



“老宋啊,你别这么窝囊。”我似乎听到老伴的声音,“咱们这辈子没亏欠过谁,为什么到老了反而活得这么憋屈?”

想起这些年的付出:儿子结婚时,我们拿出了所有积蓄付首付;

孙子出生后,老伴天天去帮忙带孩子,直到查出癌症……可现在,我却连看个电视都要被嫌弃。



第二天一大早,趁儿子儿媳还没起床,我翻出了压箱底的存折和社保卡。

这些年的积蓄不算多,但自己住养老院应该够了。

我把这些重要的证件收进贴身的口袋里,心里有了计划。

接下来的一周,我暗中考察了几家养老院。经过对比,还是老李住的那家条件最好。

我约了工作人员详细了解了入住流程,还实地体验了一顿午餐。



等儿子儿媳都上班后,我收拾了简单的行李。临走前,我在餐桌上留了张字条:

“爸要搬出去住了,有了新住处再联系你们。不用担心,这是我深思熟虑的决定。”

我先在附近找了个月租房,准备等养老院办好入住手续再搬过去。

这天下午,我正在熟悉新环境,儿子的电话就打来了。



“爸,你这是干什么呀?有什么不满意的咱们可以商量啊。”儿子的语气里带着焦急。

我平静地说:“小宋,爸这辈子没求过谁,就想好好活几年。你放心,我不会给你们添麻烦的。”

电话那头沉默了一会儿,儿子说:“那您总得告诉我住哪儿吧?”



“等我安顿好了告诉你。”我顿了顿,“记住,这是我自己的选择。

你们也不用觉得过意不去,各人有各人的活法。”

挂了电话,我长出一口气。透过窗户,我看到远处的晚霞格外绚烂。

人这一辈子,活到最后,不就是图个开心自在吗?



03

我住的是二楼靠南的房间,晨光总是最早照进来。

每天五点半,我准时起床,换上运动服下楼打太极。

渐渐地,我在太极班认识了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

领队是个七十多岁的老教授,身手矫健,教得还特别认真。



王大姐是太极班的“班长”,以前是中学教师,退休前是教导主任。

她总说:“咱们老年人,动作不在快,贵在稳。”

每次练完,她都会组织大家去食堂吃早饭,顺便唠唠家常。



食堂的伙食也不错。三餐标准是“四菜一汤”,每周都变着花样,还可以根据个人口味调整。

老李最爱吃红烧肉,我喜欢清淡一点的,厨师都会特别照顾。

更让我惊喜的是,这里每天下午都有点心,有时是刚出炉的蛋糕,有时是温热的银耳汤。



下午三点,是我最快活的时候。老李会召集几个老伙计来打麻将。

张老师是退休法官,打牌特别谨慎;

刘大爷以前开工厂的,性格豪爽,输了总说“不算不算”;

还有个周阿姨,据说年轻时是越剧团的,现在打牌时还会哼两句戏文。



住进来一个月后,儿子打来电话,说要来看我。

我告诉他地址时,他明显愣了一下:“养老院?爸,您为什么要住养老院啊?”

我笑着说:“来了就知道了。”

儿子是个周末来的,还带着孙子。一进门,他就被房间的整洁惊住了。

阳台上晒着我刚洗的衣服,床头柜上摆着老伴的照片,窗台上还种着几盆绿萝。



“爸,这里条件不错啊。”他环顾四周,语气有些复杂。

“是啊,这里挺好的。”我招呼他们坐下,给倒了茶,

“伙食好,环境好,还有这么多朋友。你看,这是我跟太极班的合影。”



孙子对我房间很感兴趣,东摸摸西看看:“爷爷,你们这里还有图书馆呢?”

“对,想看什么书都有。下次来爷爷带你去看。”我摸了摸孙子的头。

这时,老李从门外探头进来:“老宋,打牌去不去?哦,你儿子来了?”

我向儿子介绍:“这是我以前的老同事,就住在对面。”

“叔叔好。”儿子客气地打招呼,“麻烦您照顾我爸了。”



老李笑着说:“你爸现在可是我们太极班的台柱子,牌技也是一绝。

整天有说有笑的,比你们家住着开心多了。”

我看到儿子的脸色有些难看,连忙打圆场:“行了老李,你先去吧,我一会儿就来。”



送走老李,房间里一时沉默。过了好一会儿,儿子才开口:

“爸,要不您还是回家住吧?我跟小张(儿媳)商量过了,以后您想看电视就看,想买什么就买。”

我摇摇头:“不用了,我在这儿挺好的。

这里的生活很规律,也有老伙计陪着,不会觉得孤单。你们工作忙,不用总惦记我。”

“可是……”儿子还想说什么。



我打断他的话,“人活到我这把年纪,最重要的就是活得开心、活得有尊严。

在这里,我找到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每天都过得很充实。你们不用觉得过意不去,这都是我自己的选择。”

临走时,儿子说:“爸,您要是想家了,随时都可以回来。”



我笑着点点头:“知道了。你们常来看看就行。”

看着他们的背影消失在走廊尽头,我的心里没有一丝遗憾。

我现在过得很好,每天都过得充实快乐。人这一辈子,不就是要活出个样子来吗?



本文声明:本文为短篇小说,内容纯属虚构,请理性观看,配图来自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