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美国著名的脱口秀演员乔治克林看不惯过度的环境保护主义,反讽的说,“上帝为什么创造人类?为了制造塑料!why we are here? plastic, asshole.”30年后,这句话似乎一语成谶——在漫长的地球历史中,“人类”这个物种的出现或许只是为了创造另外一种硅基生命体,“人工智能”。

这两年,讨论人工智能的书很多,但尤瓦尔·赫拉利的《智人之上》是另辟蹊径,从人类“信息网络”的角度,对“人工智能”的前世今生做了一场大历史观的巡礼。


赫拉利一直认为,“故事/叙事”是链接我们智人群体,创造共识,推动大规模协作,从而站到地球食物链顶端的核心能力(见《人类简史》)。顺着这个思路,在《智人之上》中,赫拉利定义了三种信息类型:

  • 客观存在(REALITY,比如山川河流这种物理世界);

  • 主观存在(OBJECTIVE,比如悲伤,喜悦这种内在心灵感受)及

  • 主体间建构的现实(INTERSUBJECTIVE,比如国家、货币、宗教、法律等人们共享的意义认知所构建的“现实”)。

很明显,“故事/叙事”就是第三种信息,这种类型的信息具有巨大能量,但在创造和传播过程中,常会伴随着无意的错误或者有意识的误导,导致“现实”的扭曲,纳粹德国就是这种扭曲的极端案例。现在的人工智能,已经具有了自主创造信息,构建新的“主体间现实“的能力,从而开始更深层次,更大范围的影响到人类的政治,科技,医学,文化,甚至思想,生活方式本身——而这,既意味着巨大影响力,也意味着巨大的风险。比如说假新闻的泛滥,暴力仇恨歧视等极端思潮的快速传播和聚众效应。

赫拉利骨子里是自由主义的多元化的价值观——这个“主体间现实”忠实的反映在了他笔下。他对人工智能发展的担忧和期待,集中在其信息加工,处理,传播方式的变化上,换句话说,作为人类创造的一种“非有机生物”,人工智能获得了比人类更高级的叙事能力,这也意味着,“万物之灵”的人类,也许会面临生存状态,生存意义上的巨大挑战——智力之上,讨论就是这个令人向往又惊惧的未来。


新春伊始,我们特别推出蛇年福利活动。

活动时间:正月初一(1月29日)-正月初五(2月2日)

即享399元(原价499元)订阅《2025香帅年度投资观察》课程的优惠活动

直播已经开启两场,欢迎点击回顾复习

xiang shuai

关注微博,获取更多香帅时评

更多感悟,更多陪伴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