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本文所用素材源于互联网,部分图片非真实图像,仅用于叙事呈现,请知悉。
"你说,当年的那张借条还在吗?"她轻声问我。夕阳透过医院的窗户洒进来,映照着她依然清秀的侧脸。
二十年前那个要我用婚约换取学费的夏天,谁能想到,一纸契约会将两个人的命运推向如此不同的方向。
01
1988年盛夏,河南小村庄里飘荡着丰收的气息。蝉鸣声里,庄稼地里的麦子泛着金黄,带着泥土芳香的微风轻轻拂过村口的老槐树。
我站在邮递员自行车后面,目送着那道远去的身影,手里紧紧攥着一封薄薄的信。
不敢立刻打开,生怕这只是一场梦。这些天来,每个清晨我都要跑到村口等待,就为了这封可能改变命运的信件。
"来了没有?"母亲站在院门口,擦着手上的水渍,目光里满是期待和担忧。
我深吸一口气,颤抖着手拆开信封。晨光中,当看到"北京工业大学"几个字时,激动的泪水几乎要夺眶而出。这一刻,我仿佛看到了走出这座小山村的希望。
"考上了!娘,我考上了!"我的声音里带着难以抑制的颤抖。
消息像一阵风,很快传遍了整个村子。锄地的放下锄头,洗衣的放下衣服,村里人纷纷涌到我家的院子里。这是村子第一个考上重点大学的孩子,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自豪的笑容。
"小明啊,真给咱村争光了!"李大爷拍着我的肩膀,眼里闪着泪光。当年他的儿子也考过大学,只差几分没考上,后来去了城里打工。
"可不是,这娃从小就聪明。"王婶帮着倒茶,"记得他小时候,放学路上背课文,声音老远就能听见。"
母亲忙着给串门的邻居倒茶,脸上挂着欣慰的笑容。但我注意到,她的手在微微发抖,眼角的皱纹似乎比前几天更深了。
等到邻居们都散去,喜悦的氛围慢慢消退,现实的重担让我喘不过气来。
案头的油灯下,我一遍遍计算着费用。学费、住宿费、生活费......每一个数字都像是压在胸口的一块石头。
02
父亲去世那年,我才上初中。为了供我读书,母亲每天天不亮就起来织布,常常织到深夜。现在供我读完高中,家里已经所剩无几。
厨房里传来母亲的咳嗽声。透过破旧的窗户,我看到母亲正在煮晚饭。灶台前,她的背影比记忆中更加佝偻。房梁上挂着的腊肉,是母亲特意留到今天的,说是要给我补补。
"娘......"我走进厨房,看着母亲布满皱纹的脸,"要不我不去了。"
正在这时,门外传来脚步声。是小芳来了。
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布裙,手里提着一个竹篮,篮子里装着几个新鲜的玉米。自从三年前丈夫因病去世后,她就独自经营着村里的布庄。
"婶子,我听说小明考上北京的大学了。"小芳坐在简陋的堂屋里,声音轻柔。在这个保守的小山村里,她的胆识和能力一直为人称道。
我记得小时候,每次去布庄,小芳总会给我糖果。那时她还是邻村姑娘,刚嫁到我们村不久。她会教我认识不同的布料,告诉我哪种布适合做衣服,哪种适合做被面。
"是啊,考上了,"母亲的声音里带着几分骄傲,又带着几分忧愁,"就是这学费......"
看到母亲欲言又止的样子,小芳直接说道:"我可以借钱给小明上大学。"
屋内一片寂静,连院子里的蝉鸣声都显得格外清晰。风吹动了门前的槐树,树影婆娑,映在小芳清秀的脸上。
"这......"母亲慌忙摆手,"这怎么好意思?"
"但是,"小芳的目光转向我,"我有个条件。"
黄昏的光线透过窗户洒进来,落在小芳的侧脸上。我抬起头,对上了这双从小熟悉的眼睛。我看到了里面藏着的期待,也看到了一丝不易察觉的忐忑。
"我借你四年的学费和生活费,但你要答应,毕业后娶我。"小芳的声音很轻,却字字清晰。
这个条件如同一道闪电,劈开了夏日的宁静。我呆呆地看着小芳,一时不知该如何回应。母亲也愣住了,手中的茶杯微微颤抖。
"你不用现在就答复我。"小芳站起身,整了整衣裙,"我给你三天时间考虑。"
那三天,是我人生中最难熬的日子。我辗转反侧,思考着这个决定将会带来的影响。小芳确实是个出色的女人,但这样的婚约,对双方都公平吗?
第三天傍晚,夕阳的余晖洒满小巷,我独自来到布庄。小芳正在整理账本,听到脚步声,她抬起头,目光中带着期待和不安。
"我答应你。"我低声说。
小芳没有表现出特别的喜悦,只是平静地拿出一张准备好的借条。她写下借款数目和约定,我们郑重地按下手印。一纸契约,承载了太多无法言说的情感。
九月的北京,金桂飘香。我站在北京工业大学的校门前,内心激动而忐忑。宽阔的校园,整齐的建筑,处处都让我这个乡村少年感到新鲜。
开学第一天,我就给小芳写了一封长信,详细描述了学校的情况和自己的生活安排。从那以后,每个月我都会收到她的回信,信中除了关切的问候,还会夹带些零用钱。
"听说北京已经开始降温了,我给你织了件毛衣,你记得常穿..."
"布庄最近生意很好,你安心读书,不用担心钱的问题..."
这些字迹工整的信件,我都小心地收藏着。虽然对未来的婚约仍感忐忑,但小芳真诚的关怀总能温暖我的心。
大二那年秋天,学校英语系来了一位新老师——林雨。她刚从国外留学回来,年轻漂亮,性格开朗,很快成为学生们最喜欢的老师。
我和林雨的接触始于一次英语角活动。她的谈吐优雅,见识广博,让我不由自主地被吸引。渐渐地,我开始频繁参加她组织的各种学术活动,有时课后也会留下来请教问题。
"你的英语进步很快,"有一天,林雨笑着对我说,"要不要考虑读研究生?我可以给你写推荐信。"
这句话在我心里激起了涟漪。读研究生?这个念头从未在我脑海中出现过。但现在,这扇新的大门似乎就在眼前。
03
那天晚上,我辗转难眠。继续深造意味着要延后工作,也意味着要推迟与小芳的婚约。更重要的是,这需要更多的钱。
我给小芳写了一封长信,小心翼翼地提到了这个想法。等待回信的日子异常煎熬,直到半个月后,一封厚厚的信寄来了。
"如果这是你想要的,那就继续读吧。钱的事情不用担心,我这边还能支持。"小芳的字迹依然工整,"只是希望你能记住自己的承诺。"
看到这句话,我的心一下子沉了下去。我知道自己对小芳的感情越来越复杂。她的善良和付出让我充满感激,但内心深处,我却对林雨产生了别样的情愫。
考研的日子并不轻松。我把自己关在图书馆,废寝忘食地复习。林雨经常给我指导,有时还会借给我一些珍贵的参考书。
"你太拼了,"她递给我一杯咖啡,"要适当休息。"
那一刻,我忽然意识到,自己早已无法控制对她的感情。但每当想起小芳,内心就会充满愧疚。我开始逃避写信,回信的频率也越来越低。
终于在考研前夕,小芳来北京看我了。她站在宿舍楼下,还是那么清秀,只是眼角多了些细纹。看到她的那一刻,所有的愧疚感猛地涌上心头。
"我来看看你准备得怎么样了,"她笑着说,从包里拿出一件新毛衣,"这是我新织的,你试试合不合身。"
就在这时,林雨从教学楼走过。她看到我们,笑着走了过来。
"这是?"林雨问道
我犹豫了一下,"这是.....这是我家乡的朋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