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土地革命时期,红二方面军副总指挥萧克的地位是要略高于红一军团政委聂荣臻的。

抗日战争初期,国民政府为八路军一些高级干部授予军衔,萧克是中将,聂荣臻是少将,前者也胜过后者。

但在1942年,萧克却成了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直接是聂荣臻的副手。后来解放战争的大部分时间,萧克也是在聂帅的领导下,为何会出现这样的转变?

聂帅的长处在于建设,晋察冀/华北非常缺军事干部,萧克明明就在此,又是为何没得到重用呢?



一、解放战争初期晋察冀的困局

本来在抗战结束时,晋察冀是拥有武装人员32万、管辖164个县和4000万人口的模范根据地,还占据大城市张家口,被中央寄予了厚望。

然而在1947年7月召开的小河村会议上,代理总参谋长周恩来总结了一年以来各解放区的成绩,晋察冀的排名出乎意料“我军各区成绩次第为:华东,晋冀鲁豫,东北,晋绥陕甘宁,晋察冀。”

在周总理给出的数据中,晋绥陕甘宁我军共8.5万人,歼敌7.4万、其中正规部队5.9万人,消灭了1个国军整编旅(师)。

而晋察冀我军有兵力24.7万人,歼敌14.4万、其中正规部队6万人,共消灭0个国军整编旅(师)。



这样直观对比,更能看出问题的严重,晋察冀本来作为“一号种子”,打了一年却连一个国军整编旅(师)都没能歼灭,比资源落后、兵力不足的晋绥陕甘宁还要差。

且晋察冀看似歼敌人数多,正规部队却仅有6万,说明主要打的都是地方武装,遇到敌主力就只能拼消耗,无法予以成建制歼灭。

之所以会出现这样的结果,明面上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对手傅作义太强悍,大同集宁战役、张家口战役都兵出奇招,让晋察冀损失惨重;

二是部队大量复员,1946年3月到6月间一口气裁掉了近三分之一武装,原先9个纵队被缩成4个纵队,动作又快又猛。



但深层次来看,还是缺少了一个军事出众的人来领头,这点罗瑞卿大将就看得很透彻。他评价大同集宁战役时说:

“是一次战役方针不对、在执行战役时又无明确计划,以及轻敌、不慎重初战、不集中兵力等完全违反毛主席思想的相当典型的战例。”

因为攻打大同失利,导致集宁丢失,集宁为张家口门户,不久张家口也被侵占。这一切连锁反应归根结底就是战略部署模糊、战役指挥不力

要是换成林总、徐帅、粟裕等人坐镇,情况肯定会不一样,即便傅作义再能打,晋察冀也不至于接连损人失地。

如此颓势持续了很久,一直到朱老总和少奇同志前来整顿、清风店及石家庄战役获取胜利后,才慢慢把主动权拿回来。



二、萧克在晋察冀的表现如何?

解放战争爆发后,为抗击国军的进攻,晋察冀军区恢复野战军指挥机构,由萧克担任司令员,罗瑞卿任政治委员,耿飚任参谋长,潘自力任政治部主任。

大同集宁战役时萧克正在热河坐镇,并没有参与。后来的张家口保卫战,他倒是打得不错。

当时我方判断敌人会主攻东面,于是成立野战军前指,萧克为司令员,指挥1、2、3纵及地方部队负责东线;聂帅则统筹全局并直接指挥4纵及晋绥军区4个旅,负责抗击西线之敌。

东线进攻的是国民党中央军李文兵团,1946年9月29日,其在飞机坦克的掩护下,沿平绥线向怀来地区发起进攻,萧克指挥部队凭借工事多次打退敌人,使国军十余天里寸土未进。



东线这边打得很稳,没想到西线出了问题,傅作义让部分兵力向兴和佯动,另还调4个师从集宁出发,向东穿过数百里草原,绕商都突袭张北,打了我方一个措手不及。

西线的防守力量都去关注兴和那股敌军了,张北几乎没设防,被傅作义部半天就拿下。张北一丢,张家口失去屏障,晋察冀各部只能撤退。

10月11日,傅作义麾下进入张家口,城内我军来不及撤走的众多物资,全部便宜了傅,并且我军行动比较仓促,被一直追杀到了桑干河边,损失惨重。

这一战萧克直接指挥的部分其实打得没什么问题,但作为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麾下失败,他还是有连带责任。之后的1946年11月至1947年2月间,萧克指挥晋察冀野战军在保定一带与敌作战四次,两胜两平,可惜没打出一个歼灭战。

中央致电时也隐隐批评:是在被动情况下打的,故打不出好仗。今后应大踏步进退,不拘于一城一地之得失,完全主动作战。此后萧克就逐渐脱离一线指挥、返回军区去开展一些配合工作了。



三、萧克为什么在晋察冀没得到重用?

解放战争初期我方在华北和华东的情况其实有几分相似,军队的一把手都不以军事闻名,而强于政工和统筹。最开始也都吃了几个败仗,让中央极为关心,多次致电指导。

不同的是,华东最终由粟裕挑起指挥方面的大梁,华北却没给萧克这个机会。

没办法,粟裕已经打出七战七捷证明了自己,萧克则是“在被动情况下打的,故打不出好仗”,局势万分紧张之下,上级乃至中央肯定更信赖已经出成绩的人。

事实上,毛主席早在抗战初期给过萧克一次更大的机会,1938年,萧克被任命为冀热察挺进军司令员兼政委、冀热察军政委员会书记,负责开辟包含冀东、平西、平北三大块的冀热察根据地。

这片区域地理位置重要、人口众多,只要发展得好,那又会是一个“晋察冀”,同为八路军副师长的萧克,就不会去给聂帅做副手了,可惜...



萧克带了一百多名中央党校、抗大毕业的干部抵达平西,用很短时间理清麾下的武装力量,主要由邓华支队、宋时轮支队、冀东抗日联军这三部分组成,总兵力近8000人。

但是,他没多久就把冀东抗日联军司令员高志远给处决了。高志远是冀东大暴动的主要领导人,跟邓华、宋时轮并肩作战过。

在杀人之前,邓、宋曾跟萧克求情,说高志远不可能会去投降日本人当伪军,实在不行也可以让高志远回延安学习。然而萧克更相信地下党员陈飞等人的供词,最终下了命令。

高志远一死,冀东抗联瞬间跑了大半,邓华、宋时轮也离心离德,不愿在他麾下工作。如此一来,萧克手里就没什么人可用。

往后的几年里,日寇加大对抗日根据地的“扫荡”,冀热察挺进军生存特别艰难,别说深入冀东、平北发展,就连平西都没能彻底打开局面。1942年2月,冀热察挺进军番号撤销,冀东、平西、平北归晋察冀直接领导,萧克调为晋察冀军区副司令员。



后来晋察冀军区给出过结论:

三年来,平西根据地的建设,缺乏对平西情况的透彻了解,没有详细与系统的调查工作,因而缺乏精细的计划与坚持根据地的长期打算。房涞涿平原产粮多,是平西的仓库,平西在军事上控制这块地区两年以上,但党的工作与群众工作,都没有打下最低基础……

不点名的批评也是批评,冀热察没把握住机会,在晋察冀野战军司令员职务上也没能让军区和中央满意,所以,萧克就没得到重用,成了“高开低走”的典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