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伍勇 摄影报道
1月27日,农历腊月二十八,距离过年只有一天,龙门山下的年画村,氛围早已被营造起来。比起年画节开幕时的热闹,临近除夕的年画村更加安静,穿行在村里的石板巷道,农家院门口挂着的红灯笼,墙壁上生动的年画,都在等着首个“非遗版”春节的到来。
年画村年味儿浓
这天,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刚,也终于放下了手头的工作,准备和妻子一起回家团年。近来一段时间,他比以往要忙,看着订单的增长,他虽然累但心里也乐。春节申遗成功后,慢慢地给年画村带来了一些新的变化。
2024年底,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春节”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在“春节”申遗工作中,绵竹年画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除夕将近,封面新闻记者来到年画村,在村子中“寻年味”,对话非遗传承人,探寻这一幅小小年画背后的故事。
被年画“包围”的村子
驱车从德阳出发约一个小时,就可抵达绵竹年画村。进村的道路上,醒目的“中国年画村”提醒你,可以开始降低车速,欣赏道路两旁的年画风景。
行走在年画村,目光所及之处,都能够见到年画的元素。小到村子里农家院落上挂着的灯笼,上面都画着一幅小小的年画,大到一整条道路的两边,村民自家房屋的白墙上都画满了各式各样的年画。有流传下来的仕女图、门神,也有新设计的宣传类年画。仿佛整个村子,都被年画“包围”了。
绵竹年画展示馆展示的年画
腊月二十三,第二十四届绵竹年画节开幕,引得四面八方的游客前来一睹清末民初,绵竹民间迎春习俗的盛况,浓浓的年味儿扑面而来。每年的民俗巡游,《老鼠嫁女》《迎春图》等流传下来的传统年画,都会被演艺人员搬进现实。
绵竹市以年画为媒介,以节庆为平台,每年举办年画节,将民间艺术与群众文化有机结合,促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打出“到绵竹过中国年”的城市文化品牌。而这背后,是当地积极保护和传承绵竹年画,这一非遗瑰宝,给这座城市的回馈。
绵竹年画村,作为绵竹年画传承的核心区,开发乡村旅游、年画商品生产,已经是精品型乡村民间工艺文化旅游景区。一年四季,这里的年味儿都不会退却,游客们所寻找的年味儿,早已经融入到这里的每一栋民房,每一幅年画当中。
绵竹年画展示馆展示的年画
年画中的“清明上河图”
作为我国四大年画之一,2006年,绵竹年画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如今,在绵竹年画展示馆,展示着很多绵竹年画,包括仕女图、门神图、赵公镇宅图等等,都是流传下来的经典作品。
“在众多的年画当中,有一幅图被称为年画中的‘清明上河图’,就是《迎春图》。”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陈刚告诉记者,同时《迎春图》也是国家一级文物,如今被存放于绵竹市博物馆。
《迎春图》
据介绍,这幅年画以清代绵竹县城的迎春盛会场景为表现内容,具体而真实地描绘了四百六十多个不同年龄、身份、穿着打扮的人物形象和丰富多彩的民间庆祝活动及商业活动。
走近《迎春图》,记者见到里面的人物栩栩如生,同时还能见到如今民俗巡游中的迎春、游春、打春牛场景,画中到处都是看不尽的热闹场景,龙灯、狮灯、在吹打乐的伴奏声中翩翩起舞。
绵竹市文管所原所长宁志奇介绍,迎春图盛况真实记录和再现了历史场景,图上所描绘的春节民间习俗传承至今仍未完全消失,弥补了这一传统民俗活动具体形态的空白,在民俗文化研究方面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而这,正是绵竹年画为春节申遗所作的贡献。
此外,《迎春图》也成为绵竹年画非遗传承人们,所需要认真去学习和领悟的一本教科书。
年画“画”出4000余万产值
对于陈刚来说,今年有两件好事情。其一,是在“春节”申遗工作中,绵竹年画作为非遗代表性项目参与了申报,其二便是一比一复刻的《迎春图》终于完工,原以为要花几年时间的工作,提前完成。
“年画对于年画村来讲,是相辅相成的。”27日,陈刚与记者对话时谈到,从小在年画村长大,并且作为非遗传承人的他对于年画村有着很深的感情。近年来,村子依靠年画这一元素,村民们画年画、卖文创、开农家乐,日子一天比一天好,而有了名声,慕名而来了解年画的人就越来越多。
绵竹年画展示馆展示的年画文创产品
2024年,对于年画村来讲,也是不平凡的一年。“春节”被列入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后,陈刚和陈强等非遗传承人能够感受到,订单要比以前多了,他们要比以前忙碌了。陈刚坦言,希望能够借着这个机会,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年画,让年画出圈。
据数据统计,绵竹年画已经开发出刺绣年画、竹编年画、年画服装、年画伞等20多个系列,1000余种传统年画及衍生产品,远销50多个国家和地区。2024年,绵竹年画产业产值达到4000余万元,涌现出年画相关企业40余家,带动数千户老百姓增收致富。
年是一幅画,画出春节的年味儿,也画出乡村振兴的画卷。
点击图片,感受非遗春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