牢牢把握“三个坚持”指导方针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人民日报社副总编辑、高级编辑 方江山

习近平文化思想的形成是中国文化建设的重要里程碑。习近平文化思想是新时代党的文化旗帜,是引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和中国人民担负文化使命、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的思想之旗。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要内容。2023年6月、2024年10月,习近平总书记分别提出了“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不断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强国建设、民族复兴的文化根基”的重要要求。

文化建设“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文化思想的重大创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牢牢把握文化建设“三个坚持”指导方针,并在伟大实践中贯彻落实好。深入学习、深刻把握“三个坚持”的理论内涵和精神特质,对于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具有重大深远意义。

1

立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恢弘实践,深入把握“三个坚持”与时俱进的发展脉络

文化的生命力在传承发展中体现。要传承就要有一以贯之的方向指引,要发展就要有与时俱进的创新创造。这不仅是一种逻辑性的演绎,更是通过实践得出的规律性认识。

1956年,随着新中国科学文化事业的蓬勃发展,在深刻总结古今中外历史经验教训基础上,毛泽东同志提出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并在1957年《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的重要讲话中进一步详细阐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是促进艺术发展和科学进步的方针,是促进我国的社会主义文化繁荣的方针。艺术上不同的形式和风格可以自由发展,科学上不同的学派可以自由争论。”“双百”方针遵循文学艺术和科学技术发展的客观规律,符合社会主义中国的国情,极大促进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和科技发展。

改革开放初期,为进一步加强党对文艺工作的领导,党中央不仅继续坚持“双百”方针,而且进一步提出了“文艺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二为”方向。相较于“双百”方针注重文艺发展方式,“二为”方向相对注重文艺发展方向,它概括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文艺工作的总任务和根本目的,完整反映了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对文艺工作的历史要求,进一步揭示了文艺发展的客观规律。“二为”方向指引中国文艺取得令人瞩目的创作实绩,促进培养社会主义新人,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越来越多样化的文化需要,鼓舞人们同心同德地投身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事业。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旗帜鲜明地坚持“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的统一,推动科学文化建设发生历史性巨变。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文艺工作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高度,创造性地回答了事关文化繁荣发展的一系列带有根本性、方向性的重大问题,为我们扎实推进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提供了重要的思想指引和实践要求。在此基础上,旨在统筹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战略全局和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深刻把握文明传承发展规律,科学谋划新时代文化繁荣发展方向,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两创”方针。“两创”方针相对注重中华文化的过去、现在和未来,注重传统和现代的关系,深刻回答了关系中华文化传承发展的全局性、战略性问题,与我们党倡导的“古为今用、推陈出新”一以贯之,与“双百”方针和“二为”方向各有侧重,相辅相成,共同构成一个有机整体。

从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强调“坚持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到十八届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指出“要处理好继承和创造性发展的关系,重点做好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从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两创”,到实现中华文化的“两创”;从文艺工作座谈会上“三个坚持”分开提出,到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中国文联十一大、中国作协十大上明确将坚持“两创”方针和“二为”方向、“双百”方针并提,正式形成“三个坚持”;从党的十九大报告鲜明提出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到党的二十大报告重申“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并强调围绕举旗帜、聚民心、育新人、兴文化、展形象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增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力量,不断提升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等等,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关于文化建设的理论思考越来越清晰,思想主张越来越坚定。总之,“三个坚持”指导方针贯通了党领导文化工作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和实践逻辑,体现了适应新形势新要求的理论创新。

“三个坚持”是习近平总书记指导推动新时代文化建设伟大实践进程的重大理论创新,也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原则,指引着新时代文化建设在活力澎湃的创新创造中,不断开辟新境界、取得新成就。“三个坚持”是对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的丰富和发展,体现着党领导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思想一脉相承又不断深化,在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中深入拓展,在新时代与时俱进的理论探索中不断发展,在守正创新的恢弘实践中日益成熟。“三个坚持”不仅打开了文化创新空间,而且巩固了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仅关乎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发展,而且关涉中华民族复兴的精神动力,其在深刻把握新时代文化发展规律基础上,让党的文化事业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为新时代的文化创新提供了科学而明晰的现实路径,不断巩固并增强走好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的定力。

“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坚持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在党的十九大报告、党的二十大报告中进一步明确和重申,标志其不只成为指导新时代文艺发展的方针原则,更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指导思想,不只是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行动纲领,更是不断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的行动指南,不只是习近平文化思想重要组成部分,更是新时代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文化建设实践经验和理论探索的深刻总结,因而展现了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规律的认识开辟了新境界、提升到新高度。“三个坚持”深刻体现了党的创新理论新的历史跃进,极大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文化理论,是指引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最重要、最根本的原则,是繁荣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遵循。

2

深刻理解“三个坚持”是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根本原则、重要方法

“三个坚持”彰显了对新时代文化建设规律性认识的持续深化,对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铸就中华文化新辉煌有着重要深远意义。

指引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正确方向。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文艺要反映好人民心声,就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这个根本方向。”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也是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新时代文化高质量发展的根本方向。文化工作者必须牢固树立宗旨意识,自觉服从服务于党和国家工作大局,把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统一于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实践中,更加自觉地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和创作导向,把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作为根本出发点,鼓励人民参与文化创新创造,促进满足人民文化需求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相统一。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有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胸怀,坚持开放包容的发展格局,提倡体裁、题材、形式、手段充分发展,推动观念、内容、风格、流派切磋互鉴,更加广泛地开展同各国的文化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不断增进中华文化影响力、凝聚力、传播力,不断发展具有强大思想引领力、精神凝聚力、价值感召力、国际影响力的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

文化的生命力植根于创新,体现于创新,也要锚定于创新。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要始终将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融入文化建设全链条、各环节、各方面,持续加强对中华文化资源宝库的挖掘和使用,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转化为推动文化创新创造的丰富资源,让一切文化创造源泉充分涌流,让一切文化创新能力迸发。

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根本原则。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认为,一定社会的思想文化是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在观念形态上的反映。思想文化具有意识形态属性,因而由谁支配、为谁服务的问题就成为最关键、最根本的问题。党的领导是推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保证。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必须不断巩固和加强党对文化事业的坚强领导,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指导地位的根本制度,促进全体人民在理想信念、价值理念、道德观念上紧紧团结在党中央周围。

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需要开放多元、积极活跃的创作氛围,也要对不良倾向、错误思潮、有害言论旗帜鲜明抵制批驳,对失德艺人、文化乱象、低俗创作坚决批判、严肃批评。要坚决树立政治红线,筑牢价值底线,正确区分政治原则问题、思想认识问题、学术观点问题,不断强化明辨是非的判断力,为新时代文化建设提供正向健康、风清气正的良好环境。

文化要立得住、行得远,要有引领力、凝聚力、塑造力、辐射力,就必须有自己的主体性。有了文化主体性,就有了文化意义上坚定的自我,文化自信就有了根本依托。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文化自信,就要不断强化并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不断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寻找源头活水,充分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积极价值和优秀因子,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新时代文化发展相适应、与新时代社会实践相协调,不断补充、拓展、完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内涵,让中华文明绽放生机活力和时代光彩。

指导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重要方法。 “三个坚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文化的人民性和时代性,时刻关注人民喜怒哀乐,紧紧把握时代发展脉搏,充分尊重人民群众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始终将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文化强国建设的出发点和落脚点,紧紧围绕让人民享有更加充实、更为丰富、更高质量的精神文化生活的目标,深入推动社会主义文化繁荣发展。

“三个坚持”以宽阔博大的胸怀,更加广泛地开展同世界各国的文化文明交流,更加积极主动地学习借鉴世界一切优秀文明成果。要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促进外来文化本土化,不断培育和创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大力弘扬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深入开展中外文明对话,弘扬中华文明蕴含的全人类共同价值。

“三个坚持”牢牢坚持守正创新这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始终坚持“两个结合”的根本要求,始终把握中国共产党的文化领导权和巩固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积极开拓文化创造的新思路、新话语、新机制、新形式,溯流开源以丰富形式打开璀璨的文化宝库,转化利用让传统文化对接当下生活,让社会化生产不断延伸传统文化的产业链条,不断推动文化强国建设实现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

3

结合新实践、新变化、新使命,准确把握“三个坚持”引领下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坚实底色

在“三个坚持”指导下,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实践成就斐然,归根到底源于习近平文化思想树立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的文化旗帜。我们要立足新时代恢弘壮阔、火热升腾的文化实践,深刻理解“三个坚持”对新时代文化事业取得历史性成就、发生历史性变革的指引作用;立足经济社会、科学技术、文化生活的剧烈变化,以深刻领悟“三个坚持”激活最广泛的文化创造自觉,展现前所未有的时代质感和创新活力;立足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刻理解“三个坚持”在推动文化繁荣、建设文化强国中的重大意义。

历史在实干中成就,精神在接续中传承。干而论道。新时代文化强国建设的恢弘实践掀开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新篇,其最具代表性的成就就是孕育并形成了新时代文艺。新时代文艺是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伟大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丰富人民精神生活、增强人民精神力量、推动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的重要成果。

新时代文艺工作要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的方向,彰显“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特质,贯彻“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理念。党的文化事业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交融中,奏响刚健昂扬、宽阔大气的时代乐章。国风国潮激荡、考古文博火热,越来越多的文化成就把艺术创造力和中华文化价值融合起来,当代中国与历史中国在文化实践中链接贯通又生机勃勃。一部部高质量的文艺创作映射出新时代中国开拓进取的勇气,展现出新时代中国人民矢志不渝的理想追求、自信自立的精神面貌、激情飞扬的时代风采。中国人的志气、骨气和底气极大振奋,民族自豪感显著增强,曾经的“低自我评价”心理获得根本性转变,文化自信深刻融入全民族的精神气质与文化品格中,“平视世界”的平和理性赋予中国人民更强烈的历史主动精神和更坚定的拼搏奋进意志。

与此同时,应该看到,当前文化传播形态正在发生新变化,万物互联、虚拟体验、即时互动让文化辐射面更广、接受度更高、抵达率更优,文化传播呈现数字化、圈层化、多元化特点。新兴文艺群体和丰富的艺术活动塑造着新时代丰富多彩的文化生产场景,越来越多的人从文化的体验者、观赏者变成文化的创作者、传播者。低门槛、分众化、独特性,让越来越多的人在文化产业的长河里从下游抵达上游,大量新兴文艺群体成为新时代文化江河中不容忽视的潜流。

全面贯彻“三个坚持”,就要始终紧跟时代步伐,打开理论视野,贯通正在变化着的文化现场、正在行进中的文化实践,有意识聚焦新现象,下功夫研究新问题。既能入乎其内,紧密联系文化现场,深入研究文化发展规律,又能出乎其外,从经济、科技、国际等更多视角把握文化发展脉络,与时俱进地探索深化改革、完善政策、健全体制的方式方法,在社会历史的纵横交错中理解推动文化发展变化的动力机制、平衡机制和治理机制。

全面贯彻“三个坚持”,就要敏锐把握新的技术革命给新时代文化发展带来的新挑战、新机遇,以主动掌握、时不我待的积极态度,不断增强技术敏感,不断增强融媒网感,高效运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新的技术和手段,推动高质多样的文化创作与创新前沿的艺术表达相得益彰,筑牢垫高新时代文化宣传的主流平台,持续扩大新时代文化好声音的舆论声量,以别开生面之姿引领文化创新之潮。

全面贯彻“三个坚持”,就要在把牢历史方位、找准发展航向中履行好新时代的文化使命,深刻认识当代中国正进行着人类历史上最为宏大而独特的实践,努力在回应时代召唤、担当时代使命中建功立业,在持续践行“四力”中深化对“三个坚持”的理解,从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需求和文化建设最新实践中找素材、找选题,从火热的社会变革中把握新时代文化的现实质感,将鲜活实践提炼为共识理念,持续发挥文化强信心、聚民心、暖人心、筑同心的优势特点,助推主旋律创作越来越有生命力、越来越有影响力。

4

掌握精神实质,锚定发展远景,聚焦主题主线,以“三个坚持”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境界

文化是历史积淀的果实,时代是文化创新的土壤。实践在哪里奔涌,文化就在哪里创造。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实践过程,实质上是建设文化强国、坚定文化自信、拓展文化道路、形成文化理论、完善文化制度的过程。深刻领悟、始终遵循“三个坚持”,不断开辟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新境界,要在实践中牢牢把握“六个始终”。

一是始终坚持“两创”。 “两创”不只是做好新时代文化传承发展的指路经,更是全面推进新时代文化建设的方法论。坚持“两创”,就是要保持创新的意识和勇气,坚决杜绝“平庸至死”。如果文化工作者无感于外部世界的迭代演进,以守成心态面对新时代文化实践催生的新业态、涌现的新成绩、衍生的新问题,文化创造就无法跟上实践变革的脚步和节奏,就永远滞后于时代发展的进程。文化工作者要坚决杜绝惰性思维、短视思维和碎片思维,及时关注文化实践的新生瓶颈和现实问题,坚决将“两创”方针落到实处,坚决杜绝“自言自语”“自食其‘果’”“自得其乐”,否则将会“自生自灭”。要不断创新表达方式和呈现效果,积极把握当代受众的传播习惯、思维特质和接受特点,以更引人入胜、易于接受的表达形式、传播方式,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多层次、多方面的精神文化需求,为激发文化创新活力廓清新视野、打开新思路。

二是始终挺立文化自信。 中华文明历经数千年接续不绝、灿烂耀眼,而今愈发生机勃勃,深厚绵延的历史底蕴和文化滋养是这份自信的坚实基础。文化自信构成新时代文化发展的底色,也是做好新时代文化工作必须秉持坚守的立场与心态。坚定文化自信,就要牢牢巩固、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始终保持对中华文化理想、文化价值的高度认同,保持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文化创造力的坚定信心。要传承和弘扬中华美学精神,展现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要在中西方文化互鉴交融中把握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时代价值和世界意义,以生动有说服力的小切口,向世界讲好中国悠久厚重的历史文化、奋进拼搏的时代故事,用可感可及可知的文化创作,让世界看到“风从东方来”的新时代强国面貌。

三是始终保持艺近人和。 艺近的“近”,是走近,是靠近,更是贴近,走近、靠近、贴近的对象,是广大基层一线文化工作者,是广大人民群众,是中华大地上每一个奋斗者,是在田间地头生长出的一个个动人故事、一幕幕温馨画面。坚持艺近人和,就是坚持人民性,牢牢树立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让时代的艺术绽放于人民的深切共鸣回应中,始终将文化的聚光灯照向千千万万人民大众。要保持“艺近”之姿,持续践行“四力”,从文化现场中寻线索、抓活鱼、找典型,让文化宣传始终扎根基层、反映人民心声、展现时代底色,从一湾湾溪流中看出时代江河的奔涌。要展现“人和”之要,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让人民唱主角、挑大梁,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和创新活力。将歌颂新时代、书写奋斗者、展现时代精神作为创作宣传的主脉络,将丰富生动、扎根于广袤大地的文化实践和昂扬乐观、精神丰盈的广大人民群众,作为创作的生动文本、典型样本、素材脚本、研究底本,不断用高质量文化精品增强人民群众的文化获得感、幸福感。

四是始终追求曲高和众。 文化展现民族风貌、映射时代思潮,既是社会价值的风向标,也引领并形塑一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和精神气象。好的文化作品如动人心魄的乐音,既能以高格调、高品位的审美内涵和精神意境启迪思想、陶冶人生,又能在春风化雨、润物无声中创新表现形式、提升抵达效能、扩大感染效果。坚持曲高和众,把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根本任务,坚决杜绝“娱乐至死”,让思想清泉浇灌读者心灵沃土,让社会主流价值成为文艺主旋律。大力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引导人们从平凡中看到伟大,从质朴中发现崇高。把中华美学精神、当代审美追求与满足人民的接受偏好和情感需求巧妙结合、深入融合。积极关注问题、主动出击回应,持续提升主流宣传的说服力、公信力、影响力,为人民提供更好更多精神食粮,引领人民求真向善尚美。

五是始终注重融合发展。 媒体技术的加速迭代推动信息生产和传播方式、信息接受和互动模式发生深刻变化。要从内容到形态再到生态,从认识重塑到方法升维,实现主流媒体的顺势而进,牢牢占据舆论引导、思想引领、文化传承、服务人民的传播制高点。坚持融合发展,要敏锐洞察文化领域技术革命带来的内容变革,准确把握文化生产新业态新趋势新创造,做到“时时在场”,及时深入关注网络文化的发展变化和前沿创新,深入挖掘网络文化在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新期待上的潜力与优势,充分发挥其内容燃点高、互动参与强、“众创”热情大、反馈时效快的特质,让网络文化形态赋能主旋律故事的价值追求,激荡广大青年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深切共鸣。坚持媒体融合,要用好网络传播规律,实现各种媒介资源、生产要素有效整合,实现传统媒体与新兴媒体的“叠加效能”,努力打造文化宣传的拳头产品、经典IP,保持主流文化宣传、正面舆论传播在融媒体浪潮中的领衔作用、头部效应,持续放大以网触心、以艺通心的声量。

六是始终注重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 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决定》提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坚持出成果和出人才相结合、抓作品和抓环境相贯通,改进文艺创作生产服务、引导、组织工作机制。”高质量的文化供给离不开一支高素质的文化人才队伍,更离不开积极健康的创作生态、风清气正的行业氛围、科学完备的制度保障。要坚持将拔尖子、搭台子和压担子相贯通,为文化工作者创造事业机遇、提供展示舞台,鼓励年轻同志在“深扎”实践中增进生活感悟、激发创新灵感、捕捉创作素材,在重大题材创作、重大采写任务中扛重任、挑大梁、谋大选题、写大文章。要坚持将建章立制和树风正气相结合,树立正确积极的创作评价激励机制,涵养风清气正的文化生态,倡导良性竞技、互促比拼的业务发展氛围,把为人、修德、磨技统一起来,形成人才和成果竞相奔涌迸发的生动局面。

新时代新征程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历史“定位”,文化强国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战略目标,造就新的文化生命体且明体达用是新时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路径方法。这是一个文化繁荣发展的大时代好时代。锚定建成文化强国战略目标,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我们要深入学习实践习近平文化思想,深刻领悟、始终遵循“三个坚持”,不断深化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规律性认识,坚定不断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信心决心,担当使命、奋发有为,不断丰富人民精神世界、增强人民精神力量,筑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的文化根基,巩固和高扬中华民族的文化主体性,构筑中华文化的新高峰。

本文刊发于《学习与研究》2025年第1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