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我提出了有关思维方式研究方面的两个命题——“统绪意识”和“象喻批评”。虽然对于相关问题的研究已经经历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两篇文章的发表恰好是在2024年。因此,在我有关思维方式研究的经历中,2024是一个有意义的年份。

“统绪”是一个历史学意义上的范畴,“统绪意识”作为传统文艺批评的一种重要思维方式,是我在《中国古代统绪意识的建构与演化》(《人文杂志》2024年第2期、《社会科学文摘》2024年第5期)一文中提出的。我希望在合内外之道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核心的命题,最后拎出来的便是“统绪意识”。凡事言统,是国人的习惯,道统、政统、学统、史统、文统以及大一统、正统等,有统可依,便不证自明,获得了言说的合法性。圣王追求创制以垂统,史家遵循立统以编年,文人讲究敷理以举统,凡此种种,日用而不知,不胜枚举。以“统绪意识”为纲的研究,其难度在于,言一统容易,将数统放在一起言说,困难便出来了。其中的分合、交织、缠斗,既有可说之处,亦有不可说之处。相关个案的研究,虽材料繁复,但精彩纷呈;既能将问题的丰富性、复杂性呈现出来,同时又能吸引自己一步一步地深入研究下去。

有关“象喻批评”的研究,开始于我的博士论文写作时期,犹记得当年博士学位论文答辩的时候,有专家提出从未听过“象喻”一说。不过,二十多年过去了,我发现认同这一说法的学者越来越多了,与此相关的研究也更为常见了。虽然在早年的研究中,我提出了“尚象”“象喻”“文源于象”等命题,也发表并出版了相关的论文和论著,但总感觉意犹未尽,所以对于这一问题的思考也一直在继续。以此为基础,我于2023年申报了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象喻批评研究”(项目编号23AZW005),并撰写了《“象喻”批评论纲》(《中国文学批评》2024年第2期)一文。文中提出“象喻批评”这一命题,希望能够讲清楚三个问题:一是“象喻批评”的四个思想来源,二是“象喻批评”早期发展的阶段特征,三是“象喻批评”与中华文艺思想固有传统,如诗性智慧、以文化人的内在关联。虽然前后经过了二十多年的时间,但是对于“象喻批评”的研究,自己感觉仍然很不足,这固然是因为研究对象本身是一个庞然大物,也囿于当代学者与古代传统之间的隔膜。在古代的学术传统中,诸如观物取象、以象为喻、立象尽义等,皆为隐而不显的思维方式,亦是习而不察的言说方法。在“象喻”中思考,在“象喻”中言说,象所模拟、象所类比、象所联想、象所引申,凡此种种,贯穿了古人思维活动的全过程。对于这种刻在骨子里的文化基因,仅凭当下的学术逻辑与言说套路,恐怕是远远不够的。我想自己终其一生的研究,也不过是盲人摸象而已。

二十多年来,有关思维方式的研究,一直是我念兹在兹的一个方向。除了“统绪意识”“象喻批评”,还有“对待立义”“整体关联”“意会体悟”“尚中”“尚和”“尚文”等命题。读博的时候,我的导师胡明先生曾告诫我:“年轻时写的东西,到老了看也不脸红,那便是好的。”初闻此言,未曾多想。如今年过半百,感慨良多。做学问,做一年有一年的光景,做十年有十年的光景,做二十年便有二十年的光景。能够乐此不疲、脚步不停做下去,并能够不断审视自己,这也算是此生的一大幸事。

谨以此文,记下我的2024。

作者系首都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

来源:中国社会科学网

责任编辑:张雨楠

新媒体编辑:宗敏

如需交流可联系我们

点个“在看”不失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