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曾问:“菩萨不是以慈悲为怀吗?为什么身边那么多贫穷困苦的人,菩萨却没有一一伸出援手?难道菩萨也有分别心?”

“菩萨”,梵语“bodhisattva ”,音译“菩提萨埵”。“菩提”是“觉悟”义;“萨埵”是“有情”义;又译为“大道心众生”。菩萨指修行到了一定程度、地位仅次于佛的人,菩萨的特点是“上求佛道,下化众生”,只有生起这种大愿心的人,才算是菩萨。

然而菩萨的慈悲并非毫无原则,相反,慈悲是以智慧为先导的。如菩萨要行财布施,首先要观哪一类根机的众生,适合接受布施,而哪一类的众生,盲目的帮助对于他反而是一种伤害。

《摄大乘论》中讲,有五种情况,菩萨不能用财位去拔济救度。



1

见彼有情于诸财位,有重业障故。

有一类人,自身业障比较重,菩萨虽想救济,却爱莫能助。如大目连尊者,见他的母亲堕落在饿鬼道中,运用神通持钵盛饭去供母,不料因他母亲的业障太深重,见饭便化为脓血,吃不口中;又如江河的净水,天人看水是甘露,饿鬼见了便成为猛焰,这都是由于它恶业障蔽所致。

因此,众生的匮乏财位也是自己障碍自己,菩萨布施也是虚施,白白耗费功夫,故菩萨先予以救度,再行布施。

2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障生善法故。

有一类人,虽然没有重障,可以接受救济,但若施与财位,反而因之障碍他世间善法的生起。

比如很多人贫穷的时候,能积极修善断恶,布施持戒放生等等,有钱有地位之后,就开始躺平,不学习不努力,更不去修善法,只沉溺于个人享乐,所以宁可使他暂时匮乏,生起善法,也不能让他因拥有财位而造业,失去未来解脱的大利乐。



3

见彼有情若乏财位,厌离现前故。

又有一类人,如果匮乏财位,觉得生活很苦,他反而能生起出离心,观三界如牢狱,精进修行,如念佛求生西方极乐世界;若给予救济,一得安乐富贵,反而骄奢淫逸贪恋三界,不再念佛修行。菩萨有鉴于此,所以不愿施舍他。

比如很多优秀的修行人,住山苦行多年,却过不了财色这一关;还有一些世间的拆迁户,一夜暴富之后,很快挥霍一空,古人云“德不配位,必有余殃”,菩萨的“悭吝”亦是为了保护他们的善根。

4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为积集不善法因故。

有一类人,没有深厚的德行作为承载,如果贸然给他高官厚䘵,则会削减他的福报,这权利在他手中势必成为积集不善法之因,他要因财位的获得而肆意作恶,这样造作必然是堕落三途的因,财富本来是取之于民,还要用之于民的,所以“欲戴其冠,必承其重”,没有能力造福大众的人,不能施给他太多的财位。



5

见彼有情若施财位,即便作余无量有情损恼因故。

有一类人,恶习较重,在没有得到财位时,还能自悲悲人,不恼害有情,一旦拥有了财位,就变成了无量有情的损恼因,恶业习气展现得淋漓尽致,肆无忌惮地做伤害众生的事。

所以,菩萨宁可使这一类有情受苦,也不愿施予财位而让更多的有情遭殃。总之,菩萨是用智慧之眼观众生的根性和因缘,去拔苦与乐,并不是简单地施予财位。

所以众生感受到的或苦或乐,都是菩萨的救济利乐,只是应机而施,形式不同,并非菩萨发心不慈。菩萨对众生的慈悲爱护,也绝非世人所认为的爱可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