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8岁,他放弃留学英国的机会,婉拒月薪150块大洋的丰厚礼聘,毅然回到母校任职;34岁,他担任北洋大学(现天津大学)校长,推行“工读协作制”,将理论学习与工厂实习相结合,培育实用型人才。他就是机械工程学家、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发起人之一刘仙洲。


1958年冬,刘仙洲在书房写作

来源丨清华大学官网

1918年,刘仙洲以优异的成绩毕业于香港大学,他甘愿拿40块大洋的薪水,回到母校育德中学,担任留法勤工俭学高等工艺预备班的教员,刘少奇、李富春、李维汉都曾是这个留法预备班的学生。

1924年,年仅34岁的刘仙洲担任了中国最早开办的工科大学——北洋大学校长,立志打造“东方麻省理工学院”。在这个位置上,刘仙洲展现出了非凡的胆识与担当。


刘仙洲

来源丨天津大学官网

在刘仙洲的领导下,北洋大学迎来了快速发展。他积极延揽茅以升、石志仁、侯德榜、何杰等国内知名学者加入教师队伍,打破了长久以来依赖外国教授授课的传统;亲手拟定《北洋大学附设工读协作制机械工学系意见书》,倡导理论与实践并重的教育理念,实践“巧心”与“劳手”相结合的教学方法。

然而,在那个动荡不安的时代,办学道路充满了艰辛。当时政府内外交困,经费常常被削减,甚至克扣。刘仙洲率先垂范,自愿减少甚至放弃自己的薪金,即便如此,也难以改变学校的困境。

1928年,刘仙洲卸任北洋大学校长,受聘为东北大学教授兼工学院机械工学系主任。“九·一八事变”,日本帝国主义侵占我国东北三省,刘仙洲于1932年前往北平,被聘为清华大学机械工程系教授,将自己的后半生无私地奉献给了清华。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刘仙洲先后担任清华大学副校长、第一副校长。从学制长短、专业设置、教学作风、科学研究、学生工作到校园管理,他都亲自过问,事必躬亲,为清华大学的发展倾注了极大的心血和智慧。

在教书育人工作中,刘仙洲素以勤奋、严格、诲人不倦著称。他规定学生不得无故缺课,作业和考卷过时不收。有个学生计算飞轮半径,把小数点错移一位,1.2英尺变成12英尺,他严厉地指出:“半径12英尺的飞轮,那个厂房要多高?一个工程师这样马虎将会造成多大的损失!” 

刘仙洲注重理论与实践结合,让学生在听课的同时,观摩和接触实物或模型;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让学生拆装有关机械,学会使用它们,从而加深理解原理及应用。


刘仙洲指导研究生进行复原研究

来源丨天津大学官网

此外,他发奋编写中文教材,教一门课,便写一本教材。从普通物理、画法几何、经验计划到机械学、机械原理、热机学、热工学等,编写了15本中文教材。《机械原理》一书长期广泛使用于各工科院校,哺育了我国几代工程人才。为了编写这些教科书,刘仙洲几乎献出了自己的全部课余时间和假期。


刘仙洲编著的《机械原理》

来源丨孔夫子旧书网

刘仙洲的一生,正如他自己所概括的“读书、教书、写书”,是对知识的追求与传播的生动写照,是一位教育家最纯粹的初心和最崇高的使命的体现。

参考文献:

[1]中国机械发明史研究的开拓者[OL].清华大学官网,2007-1-5.

[2]刘仙洲[OL].西南交通大学官网,2022-10-3.

[3]谢志浩:端正刚直刘仙洲[N].新京报,2011-4-21.

中国科学家博物馆出品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