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市博物馆中,有着不少著名文物,其中有两件格外特别,它们分别是西周大克鼎与大盂鼎。

这两件国宝级的文物,成为上海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每年都有无数的人慕名而来,只为目睹二鼎的全貌。很少有人知道的是,这两件国宝背后还有一桩更加传奇的故事。

它们能够完好无损保存至今,并顺利来到上海市博物馆,多亏了一位奇女子,她便是潘达于——潘达于本姓丁,出自苏州一个官宦家庭,长大之后,在父母的做主下,她嫁入了苏州名门潘家。



潘氏家族被誉为苏州四大望族之一,家族本出自安徽,后来一支血脉来到了苏州定居。到了乾隆年间,由于家族中的潘世恩科举夺魁,潘家开始发迹。

潘世恩几十年间担任过诸多要职,一度成为了军机大臣。受到他的影响,潘家在当地逐渐成为望族,后来家族的子弟承袭了他的衣钵。

到了家族第三代潘祖荫、潘祖年两兄弟时期,潘家进入了鼎盛期,潘祖荫同样通过科举入仕,后也做到了军机大臣。

在家族几代人的经营下,潘家在苏州有着极大的影响力,家族还拥有着众多的产业。更令人感到羡慕的是,潘家是江南一带有名的收藏家。



早在潘世恩时期,家族就经常收集名贵字画和各类珍贵藏品,他们还经常得到皇帝的赏赐。潘祖荫更是酷爱收藏,他做官几十年,收藏了大量珍贵古本以及金石青铜器,庞大的藏品一部分被放在了苏州老宅,另一部分被放在了北京的潘家大宅。

可在潘祖荫去世后,由于他没有子女,家中的产业暂时由夫人照看,后来夫人病逝,许多人就打起了这些藏品的主意,潘家大宅多次被盗,许多重要藏品流失。

此时,潘祖荫的弟弟潘祖年站了出来,他将北京大宅的众多藏品都打包装船带回苏州老宅。由于藏品数量众多,光是青铜器就放满了一屋子。

于是潘祖年便将它们分别放置在不同的屋内,一直妥善保管着这些文物。可他的儿子早早夭折,为了延续香火只能从三房过继了潘承镜,将他作为家族继承人培养。



潘承镜很快迎娶了当地名门丁家的女儿,这便是潘达于,当时她为了表示自己的“意志”,她索性还将姓改为了潘。

遗憾的是,潘达于过门之后没几个月,丈夫潘承镜便病逝了。潘祖年对此感到非常遗憾,失去了继承人之后,他便只能将保管家族藏品的重担交给了孙媳妇潘达于。

1925年,潘祖年因病去世,临终前他特意找来了潘达于,潘祖文知道孙媳妇年轻守寡十分不容易,但他还是拜托孙媳妇能接过这个担子,并叮嘱她一定要看好这些宝贝。

潘达于明白老人的意思,她发誓要替家族守护好这些宝物。随着潘祖年的病逝,潘家逐渐衰败,潘家拥有的大量宝物,就引起了不少人的惦记。



清末重臣端方就多次想索要潘家的宝物,后来又有许多外国收藏家,想要出高价购买潘家持有的宝物。面对各种各样的威胁,潘达于始终没有屈服,她没有出让任何宝物。

抗战爆发后,苏州一带受到日本人的威胁,为了保护藏品,潘达于专门找人定制了几个大木箱,将这些宝物都藏在了秘密的地方。

日军攻克苏州后,迅速来到了潘家老宅,索要潘家的藏品。面对日本人的威逼利诱,潘达于依旧没有动摇,日军前后多次搜查潘家,抢走了不少的东西,但那些被潘达于提前藏好的东西,始终没有被日本人发现。

就这样,靠着自己的不断努力,潘达于成功保住了这些宝物。此后国内依旧战乱不断,潘达于手里的诸多藏品,一直没有被人发现。她就这么一直守护着,直到全国解放后。



新中国成立后,潘达于见到了国家发生的变化,守护了这些宝物几十年,她也明白这些东西应该属于全国民众。

1951年,潘达于作出了重要决定,她先是将藏品中的代表物,大盂鼎与大克鼎捐给了国家,随后又将其余的诸多宝物,分批捐给了国家。

潘达于的义举得到了各界的称赞,她捐赠的两件大鼎,更是成为著名的国宝。此后,潘家捐赠的大量藏品就一直保存在上海博物馆,居住在上海的潘达于,也一直与这些宝物生活在一起。

后来为了表示对潘达于的感谢,上海市博物馆还在她百岁寿辰的时候,特意为她举办了二鼎的特别展览。再后来,国家宝藏栏目专门制作了潘达于与大克鼎故事的篇章,这让更多人了解到了她的故事,这位一生都都在守护国宝的英雄,也得到了无数人的尊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