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陆弃
海底电缆,这些静静躺在海洋深处的“无声巨龙”,支撑着全球99%的数据传输,每天承载着价值10万亿美元的金融交易。然而,这些关乎全球经济命脉的基础设施,如今却成了大国间博弈的焦点。俄罗斯间谍船“扬塔尔号”频频出现在深海电缆附近,北约加大监控力度,英国和芬兰针对疑似破坏事件展开高调调查——一场无声却激烈的深海电缆争夺战,正在全球范围内上演。
这场深海博弈的核心,不仅仅是对数据命脉的控制,更是大国间信息战、混合战争和资源竞争的综合体现。俄罗斯的“扬塔尔号”,一艘配备了微型潜艇和先进传感器的深海作业船,被西方国家视为“电缆猎手”。过去几年,这艘船多次出现在格陵兰岛、关塔那摩湾、夏威夷等地的关键海域,其踪迹往往与敏感的海底电缆重合。虽然俄罗斯官方声称“扬塔尔号”是一艘普通的海洋考察船,但它隶属于俄罗斯军方精英部门——深海研究总局,其任务显然并非单纯的科学研究。
这一系列行动,让西方国家紧张不安。英国国防大臣约翰·希利直言不讳地指出,“扬塔尔号”出现在英国水域,意味着俄罗斯正在绘制海底电缆的详细地图。这样的指控并非空穴来风,因为一旦战争或冲突爆发,掌握了这些电缆的确切位置,就能精准实施切断行动,造成巨大破坏。2022年设得兰群岛的海底电缆受损事件,导致大范围的通信中断,被广泛怀疑是莫斯科的手笔。
海底电缆的战略价值正在迅速攀升。它们不仅是数据传输的中枢,更承载着能源管道的关键功能。北约早已将保护海底基础设施列为优先任务,并在波罗的海和北大西洋地区加大巡逻力度。英国派出P-8“波塞冬”潜艇猎杀机,芬兰则扣押了疑似切断电缆的俄罗斯船只“鹰S号”。这些行动表明,西方国家对俄罗斯所谓的“影子舰队”保持着高度警惕。然而,即使是在多国合作的监控下,证据的获取依然困难重重——许多破坏活动由未悬挂国旗的船只执行,责任的归属几乎无法确定。
俄罗斯的动作并非没有背景。自全面入侵乌克兰以来,莫斯科与西方的对抗持续升级,混合战争的手段更加多样化。切断海底电缆这样的“灰色行动”,既可以在技术上造成对手的经济混乱,也能在心理上制造恐慌。俄罗斯外交部对此类指控矢口否认,并反指西方国家试图通过“污名化”俄罗斯,为限制其能源出口和航运活动创造条件。然而,从设得兰群岛的通信中断,到北溪2号管道被炸毁,类似事件的频繁发生,足以证明深海已经成为混合战争的核心战场。
不仅仅是俄罗斯,其他大国同样在深海电缆问题上摩拳擦掌。德国正在调查一艘中国船只“伊鹏3号”是否涉及数据电缆的破坏,尽管最终没有找到确凿证据。美国则不断强化其全球海底电缆布局,谷歌等科技巨头更是通过私人投资掌控了大量跨洋电缆的运营权。这场无声战争的参与者不仅是国家,还有跨国企业。在这种复杂的博弈中,国家安全与商业利益交织在一起,让电缆保护问题更加棘手。
深海电缆争夺战的背后,是对全球数据主权和经济稳定的争夺。切断几条关键电缆,足以让一个国家的互联网陷入瘫痪,金融交易停摆。2016年,一条连接越南的电缆因意外损坏导致全国通信中断;2021年,东非一条电缆的中断让数个国家的互联网瘫痪。这些事件无一不提醒我们,海底电缆的脆弱性正在成为国际安全的软肋。
然而,当前的国际机制显然难以应对这一挑战。海底电缆的维护和保护,基本依赖于私人企业,而非国家力量。这种局限性让大多数国家在面临破坏时束手无策。即便是北约这样的军事联盟,也只能通过加强监控和提高警戒来试图防范,但要做到彻底保护,几乎是不可能的。更重要的是,国际法在这一领域的覆盖严重不足。现行海洋法中,对海底电缆的保护条款过于笼统,缺乏具体实施手段。而大国在这一领域的竞争,反而进一步阻碍了多边合作机制的建立。
深海电缆的命运,不仅关乎国家间的博弈,也影响到每个普通人的生活。从电商支付到视频通话,从金融交易到云计算服务,这些电缆支撑着现代社会的每一个细节。当前的无声战争,虽然远离普通人的视线,却可能在某一天以突然中断的方式对我们产生深刻影响。而对于各国政府来说,如何在保护海底电缆的同时,避免将这一领域变成新冷战的战场,将是未来的重大考验。
这场深海争夺战,最终指向的是一个更大的问题:在全球化日益深化的背景下,是否有可能找到一种平衡点,让国家利益与全球公共利益兼容?如果大国继续在海底电缆问题上恶性竞争,最终的输家将是整个世界。数据流通是现代文明的命脉,而保护这一命脉,不应该仅仅依赖于军舰和潜艇,更需要全球合作和法律框架的重建。然而,在当下的大国对抗中,这一目标显然比深海更遥不可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