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8年11月。从北京打到上海的长途电话铃声响起时,世界汽车已经翻天覆地。在美国,已经抢占了底特律三巨头超过30%份额的日系车,还没有停下来的迹象;在韩国,郑周永已经把现代Excel发运到美国;在法国,标致完成了对雪铁龙的收购,雷诺制定出进入北美和南美的计划;在马来西亚,「国民车计划」已经提出;在泰国,曼谷的唐人街已经开始堵车。电话里传来的消息,让改变世界的机器加速来到中国。

最终,上海轿车项目获准与跨国汽车制造商合作的种子,撒在黄浦江畔。经此之后5年又11个月的酝酿,上汽大众(时称:上海大众)跃然而出。在《明镜周刊》眼里,大众汽车集团冒险在东方古国成立的合资公司,「看起来摇摇摆摆,很难看清它未来的样子」。当「拥有桑塔纳,走遍天下都不怕」,变成众人的信仰时,上汽大众成了中国汽车合资的黄埔军校。

2025年1月。中国汽车市场内卷的风更高浪更急,以至于在上汽集团以463.9万辆的年度终端交付量,继续成为中国最大汽车集团的时候,都面临着进退的拷问。电动化与智能化的转型,催逼着传统的汽车大厂急速切换赛道。行业团体用数据呈现出了其中的紧迫性,2024年新能源车的渗透率攀升至47.6%,2025年会继续提升。

在中国汽车行业摸着上汽大众和上汽集团趟过了燃油车的河后,汹涌而来的新能源时代,需要把之前的累积,以软件的名义重新定义。造车新势力的加入,升级了汽车行业换道竞赛的激烈程度。自2022年至今,还看不到尽头的持续内卷,让传统汽车大厂的焕新再造步履维艰。

40多年前,上海成为中国汽车打开国门拥抱世界的首选;正在临近的乙巳之年,上汽集团正在内聚外合、重装出阵,继续成为中国汽车走向世界的新标杆:

万里涛涛江水永不休。

1.

1988年7月。为解国产化缓慢的难题,上海桑塔纳(即:上汽大众桑塔纳)轿车国产化共同体成立,横纵向的聚合了零部件企业、科研院所、银行等的资源,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全力提升新车的国产化率,对标国际标准,提升上海乃至中国的轿车水平:

桑塔纳国产化要100%合格,降低0.1%我们都不要。

德国媒体首次把「上海标准」写进了报道中,随着零部件自制率的提升,在简单甚至略显简陋的工厂里,桑塔纳的产出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多年后,大众汽车集团前董事长卡尔•哈恩(即Carl Horst Hahn)在上海发布回忆录时,仍然记得当时的想法:要永远相信一群奋不顾身渴望成功的人,他们的努力总有一天会创造奇迹。

2024年11月。中国汽车挥别燃油车的速度在加快,以纯电动与插电式混合动力(含增程式混合动力)为主的新能源,把合资品牌的市占率压缩至不足35%。上汽大众、上汽通用两大合资业务板块,承压已久。上汽集团亟需亮出家底,为大半江山寻找突围方向。

原来技术与车型引进、消化、吸收的合资模式,需要换道到新能源的新轨上。近10年超过1500亿元的投资,让上汽集团拥有了新能源与智能化时代所需的所有核心技术,以纯电、插混、氢能的三大技术平台,与电池、电驱、超混系统和智能车全栈解决方案为内核的七大技术底座,为反哺合资品牌提供了技术保障。

上汽大众在推进油车智能化的同时,到2030年,将推出18款新车型,其中15款将专为中国市场开发。2026年起,基于CMP平台开发的2款紧凑级电动汽车将首次投入市场,3款插电式混合动力车型、2款增程版车型也将陆续入市。

上汽与奥迪联手推出了AUDI品牌,基于智能数字平台(Advanced Digitized Platform)的车型专注中国市场。刚刚亮相的首款奥迪E概念车,开启了合作新章。

上汽通用凭借「一口价」的打法止跌回稳。从2025年起,新车型的产品定义将由上汽通用和泛亚自行主导,100%围绕中国客户需求展开。以「电动化、智能化、高价值化」为目标,全面吹响合资车企的「反攻号角」。

与40多年前勇于「引进技术 为我所用」的敢为天下先一样,在中国汽车的合资进入到2.0阶段,上汽集团率先趟出了反向赋能合资品牌的新道路。

2.

2024年11月。上海市高层再赴上汽集团调研,要求顺应汽车行业变革大势,全面推进集团组织与业务重组,再造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的竞争优势:

坚决打赢创新转型战,不断提升核心竞争力。

由董事长王晓秋与总裁贾健旭为主的高管团队,在稳住合资业务的同时,以自主整车业务为箭头,对旗下资源进行整合。零部件业务,要成为整车品牌的成本中心;在研发领域,智己与飞凡的研发业务、动力电池、智能驾驶、底盘技术项目等,交由上汽集团创新研发总院,成为研发资源的总后台;在研发成本分摊方面,扩大七大技术底座与自动驾驶、固态电池、全栈式电子电气架构、高效能混动系统的用户量。

顺应智电时代的大势,上汽集团构建了大乘用车板块的框架,让以上汽乘用车(荣威、飞凡、MG)与智己为主的自主品牌,形成了对燃油、纯电与混合动力市场的全面覆盖,同时兼顾国内与国际两大市场。

随着乘用车板块业务协同、整车与零部件业务协同以及产融协同的推进,上汽集团自主品牌在2024年的终端销量达到了274.1万辆,较2023年5月提高了5个百分点。其中,荣威、飞凡、MG的零售突破了81万辆,智己的销量达到了6.55万辆,逐步立足中高端智能车细分市场。

在国际市场上,上汽集团的终端交付量达到了108.2万辆,位居中国汽车出口企业的头部阵营。在竞争尤为激烈且受反补贴调查影响的欧洲市场上,MG品牌以24.5万辆的销量,跻身TOP20的行列,成为最畅销的中国品牌;在大洋洲市场上,MG以5.01万辆的销量,排名市场第7位,超过了日产、大众、奔驰等跨国品牌,冠领中国车企;在东盟市场, MG3 Hybrid +成为了泰国的年度车型,在菲律宾MG成为中国品牌销量冠军。

2025年1月。全球汽车行业震荡加剧。本田与日产、三菱的合并,变数丛生;欧洲整车制造商的电动化陷入困境,进退两难;欧洲零部件厂家的战略受挫于整车厂家智电转型的节奏,致使数以万计的人失业;中国汽车行业深陷价格战泥淖,淘汰赛已经到来。

如是之下,已经迈出事业调整第一步的上汽集团,再次加力推进自我革新。深入推进全面深化改革,以改促进、以进促稳,市场开拓要体现「进中提质」的要求,改革创新要落实「进而有为」的举措,稳中前行,完成既定的年度目标。

燃油车时代的中国第一大汽车集团,正在变成智电时代的行业领头羊: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