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要介绍的是两位胶东历史人物,他们的名字分别叫作王翰英、周之玺,均为明末威海卫的军户。他们在乱世之中恪守臣节,对明朝始终抱以忠贞之心,因此在史志中留名且得到较高的评价。
两人当中,王翰英曾实际担任过官职,而周之玺的身份只是指挥舍人(武官子弟,尚未袭职),因此,清代《威海卫志》中只收录有王翰英事迹。等到了清光绪年间文登修纂县志时(注:雍正末,威海卫裁撤,卫城之地并入文登县),根方据周氏族谱资料将周之玺的信息补入。本文的介绍,即以光绪版《文登县志》为参考。
关于两人的基本情况,县志原文记载道:
王翰英,袭威海卫镇抚,兵部效力。崇祯间,补松棚路守备。明亡,为故主发丧,携眷南渡,不知所终。
周之玺,字廷玉,威海卫指挥舍人。幼志儒行,清高自持,慷慨尚气。甲申之变,誓志殉国,挟妻曲氏,同卫镇抚王翰英浮海南渡。其母连氏,为女所留。数年后,之玺忽夜至,送衣衾棺椁于母,天未明即去,发尚未落,衣冠仍明制,后不知所终。(注:威海卫周氏指挥使家族,始封者为宣德年间的周贵,原籍南直隶常熟。)
从以上记载来看,王翰英和周之玺忠于明朝的主要表现为:甲申之变(京师失陷,崇祯皇帝自缢)后,他们并没有归顺李自成的农民军或者向入关的清军投降,而是选择渡海南下,多半是去往仍在明朝势力(南明)控制下的江南地区。而在渡海南下之际,两人还是结伴而行。
再后来,王翰英一直杳无音讯,而周之玺因为挂念留在胶东半岛的老母亲曾悄悄回来过一次。当时,清廷强推剃发令已久,但周之玺仍然保持明朝的衣冠发式。他那次回来,专门送来了给母亲预备的养老送终之物,其潜台词应当就是:自古忠孝难两全,此次提前送上东西,今后就难以再回来尽孝了。
王翰英和周之玺最终的结局如何?史志中没有明确记载。有可能在清军占领江南之后,他们无处可退,只能隐姓埋名,默默在心中做起明朝移民;也有可能削发为僧或出家为道,此亦不少明朝忠臣的选择;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是,两人始终追随南明残余势力坚持抗清,从江南到闽浙再到滇黔,最终为明朝殉节。无论是上述哪一种,都令人尊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