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4日,西安市政府新闻办举行《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新闻发布会。记者从发布会上获悉,2025年1月17日,《西安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正式获国务院批复,本规划是西安市面向2035年可持续发展的空间蓝图,是各类开发保护建设活动的政策和总纲,是编制下层次国土空间规划的法定依据和基础。


西安市政府副秘书长张小波介绍,《规划》确定西安城市性质为“陕西省省会、西部地区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城市、国家重要科研和文教中心”;城市核心功能定位为“西部经济中心、科技创新中心、先进制造业基地、对外交往中心,国际旅游目的地”;目标愿景为“共建‘一带一路’国际门户城市和中华文明传承代表城市”。

“统筹划定三条控制线,构建农业空间格局,系统保护生态空间,推动城市发展方式由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变。”张小波说,到2035年,耕地保有量不低于202.48万亩,其中永久基本农田保护面积不低于135.28万亩;生态保护红线面积不低于3795.65平方千米;城镇开发边界面积控制在1410.77平方千米以内。

构建“七田、七板块、一带、多点”的农业空间格局。以自然保护地为基础,严守生态保护红线,以秦岭山区和渭河流域为重点,构建“一屏一带、多廊多片”的生态安全格局,形成连续完整的生态网络。

构建国土空间总体格局。促进自然与人文的融合保护,立足西安都市圈发展格局,传承古都营城理念,构建“一屏一带、八水七田、双心六片、轴线传承”的国土空间总体格局。

构建“一主、一副、六城、多组团”的城镇空间结构,形成“中心城区、副中心、综合性新城(县城)、专业化组团(重点镇)、一般镇”五级城镇体系,到2035年,市域常住人口控制在1560万人以内。

同时,西安还将构建“链接国际,辐射全国,陆海联动,东西互济”的综合立体交通网络,提升国际航空枢纽能级,高标准建设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强化国家物流枢纽功能,增强区域交通网络辐射,服务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张小波表示,建立全域覆盖、分层管理的“三级三类”国土空间规划体系。强化市级国土空间总体规划的传导和实施,纵向建立“市级总规—县(区)级总规—镇街级规划(单元详细规划)—实施详细规划(村庄规划)”四个层次的传导体系;横向加强相关专项规划与总体规划的衔接,建立国土空间相关专项规划统筹管理制度,完善自上而下、层层分解的传导。持续完善国土空间规划“一张图”实施监督信息系统和国土空间基础信息平台。

西安市自然资源、规划局局长邹林表示,西安在区域协同发展方面的引领作用,一方面是深度融入共建“一带一路”,建设国际性综合交通枢纽。通过增强西安咸阳国际机场枢纽辐射能力,发挥机场面向共建“一带一路”国家和地区的航空网络节点作用,增强洲际连接能力和全球辐射能力;另一方面,充分发挥中欧班列西安集结中心作用,打通与区域主要货源地的快运连接线,提升供应链组织能力。

同时,统筹高新技术开发区、经济技术开发区、西咸新区、浐灞国际港等区域的产业发展和物流设施布局,高水平建设国家物流枢纽。提升西安临空经济示范区能级,留足航空枢纽保障、临空先进制造、现代服务以及医疗服务等功能发展空间;拓展西安国际港综合服务能力,打造重要人文交流基地;规划建设西安城市高质量发展示范区,打造西安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中心与新质生产力的承接区。

西安市自然资源和规划副总督察刘岗介绍,《规划》统筹协调全域各类公共服务设施空间需求,明确基本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标准,打造环境宜人、设施完善、活力多元、舒适便捷的高品质社区生活空间,构建15分钟生活圈和镇村生活圈,补齐民生短板;构建城乡公园体系,实现城市“300米见绿、500米见园”。

刘岗表示,《规划》明确全面保护西安历史文化资源,完善西安历史文化保护传承体系,守护好历史文化遗存,落实历史文化保护线,加强文化遗产保护的底线管控;保护山川形胜及“山、水、塬、田、林、岗、池、城”相协调的自然历史地理环境,结合秦岭生态修复和治理,延续中华祖脉,充分彰显西安历史文化特色,展现古都风采,把文化繁荣作为引领城市发展、创造美好生活的动力。 摄影:雷伟东

(中国日报陕西记者站 秦峰|周玮漪)

来源:中国日报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