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新闻记者 徐庆

1月24日,四川省十四届人大四次会议第三场“代表通道”开启。四川省人大代表、合江县大桥镇黄包山村党委书记匡子宣走上通道,围绕着乡村振兴等话题分享自己的履职故事。16年前,匡子宣离开国企,来到黄包山村任职,多年来,她与村干部、群众一起,将黄包山村建设成了省级文明村,村集体收入也实现了从“0”到连续5年收入超100万元的转变。


匡子宣走上代表通道回答记者提问。

从“0”走来的黄包山村

“产业的发展是乡村振兴的重要支撑,在发展富民产业上,您有哪些动人的故事可以跟我们分享?”回答记者提问时,匡子宣给众人先分享了一个喜讯。

“就在省人民代表大会召开前一周,黄包山村供销社给91名社员分红10万元,平均每人1100元。”匡子宣说,供销社给社员分红,让看得到的集体经济,变成了摸得到的百姓福利。


1月上旬,合江县黄包山村供销社合作社举行年终总结暨分红大会。资料图

但以前的黄包山村并非今天这幅景象。

此前,黄包山村除了农业,再无别的产业,是个典型的“空壳村”。匡子宣回忆,那时候村里钱少,村干部想为村民做些事情,也往往只能停留在“想一想”的状态。

“其他村的集体经济发展得好好哟,不仅发东西,还分现金,为啥子我们村就做不到呢?”这是匡子宣当选为省人大代表以后,在走访调研的过程中,听到群众说得最多的话。

匡子宣直言,这样的声音深深刺痛了自己。作为一名人大代表,如何做到民有所呼,我有所应,成为她一直思考并为之努力的方向。

但是一切从“0”开始又谈何容易。为了发展村集体产业,匡子宣和村“两委”一起外出学习调研, 向市场要计策,向成功的村学经验。也是在这样的过程中,他们发现,黄包山村已有自己独特的资源和区位优势。

“紧邻循环经济产业园区和实体园区,园区内的企业,每年都需要大量的高粱和大豆。”匡子宣比喻道,以前真是“捧着金饭碗讨饭”,当下,又该如何将这些资源和优势盘活变现呢?

“空壳村”蜕变成集体经济强村

匡子宣和村“两委”商议,决定成立村集体合作社,发展订单农业。种子哪里来?技术向谁学……面对一个全新的话题,村民们充满了疑惑和不解。

匡子宣说,为了打消大家伙的顾虑,村干部们挨家挨户上门做工作,村里承诺免费提供种子和技术,村干部们也和村民“一起俯下身子干”。

430亩、860亩……合作社不断扩大的规模,表明了村民们日益增强的信心,也见证着村集体经济的壮大,合作社效益逐年攀升。到2020年,黄包山村已建成大豆示范种植基地1000亩、高粱示范种植基地1500亩,每年能为园区企业提供优质大豆20万斤、高粱30万斤,村民每户每年增收2000元。

一步不够,黄包山村还要继续踏步向前。黄包山村“趁热打铁”,积极争取上级资金的扶持,购置机械,开办劳务建筑公司,承接园区内的项目建设。探索出“固定资产收租金、外包服务获佣金、承接工程挣薪金、入股企业分股金、发展产业得现金”的“五金”发展模式。

2018年以前,黄包山村集体经济收入还为“0”,但在“五金”模式发展下,2020年至2024年,黄包山村连续五年村集体经济收入都突破了100万元,带动了全村8000余名群众增收致富,黄包山村也从“空壳村”蜕变成集体经济强村。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