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仅供医学专业人士阅读参考
“糖心肾”归为一家,司美格鲁肽大有可为。
2型糖尿病(T2DM)、心血管疾病(CVD)和慢性肾脏疾病(CKD)是威胁人类健康的三大慢性疾病。这三类疾病关系密切,在病理生理机制上相互影响和促进。
自2023年10月,美国心脏病协会(AHA)发表主席建议,提出“心-肾-代谢(CKM)综合征”概念以来,临床对CKM综合征的管理越发关注,而以司美格鲁肽为代表的新型降糖药,凭借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在CKM综合征管理中的作用越发凸显。本期,就让我们追随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都健教授的思绪,一同挖掘新型降糖药在CKM综合管理中的价值与获益。
糖心肾归为一家
新型降糖药助力CKM综合管理
CKM综合征被定义为一种健康紊乱,是由肥胖、糖尿病、CKD和CVD(包括心力衰竭、心房颤动、冠心病、脑卒中和外周动脉疾病)之间病理生理相互作用导致的全身性疾病。CKM的定义包括了CVD风险人群及CVD患者,可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和较高的不良心血管结局风险[1]。
都健教授表示,在AHA主席建议中,CKM综合征根据分期不同,其管理要点也有所差异。1-3期管理目标为预防心血管疾病,包括减重、降压调脂、降糖以及亚临床CVD和CKD的管理;4期管理目标为提供CVD的优质诊疗。T2DM患者可优先选择具有降低心血管危险因素及心血管获益的降糖药,比如胰高糖素样肽-1受体激动剂(GLP-1RA)、钠-葡萄糖共转运蛋白-2抑制剂(SGLT-2i)。血糖控制不佳[糖化血红蛋白(HbA1c)≥9%]、高胰岛素剂量及II级及以上的肥胖[体重指数(BMI)≥35kg/m2]的T2DM患者可优先选择GLP-1RA[2]。
GLP-1RA周制剂引领
新型降糖药用于CKM综合管理证据链日趋完善
在AHA主席建议发布后,GLP-1RA用于CKM综合管理的证据不断更新,其中一个强有力的证据,便是FLOW研究。
既往数项GLP-1RA的心血管结局研究(CVOT)已证实部分GLP-1RA具有心血管获益,同时,肾脏结局作为次要终点得到了一致性的获益结果[3],但并无GLP-1RA单独的肾脏结局研究。
FLOW研究是首项GLP-1RA在T2DM合并CKD人群中的肾脏结局研究,研究主要纳入标准:诊断为T2DM,HbA1c≤10%,合并CKD,且稳定使用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系统(RAAS)抑制剂治疗。符合入选条件的受试者按1:1随机分组后,分别在标准治疗基础上接受司美格鲁肽1.0mg或安慰剂治疗[1]。主要终点为至首次发生主要肾脏复合事件及发生肾衰竭,包括起始长期透析、肾移植或持续性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15ml/min/1.73m2,持续性eGFR降低≥50%,肾性死亡或心血管死亡的复合事件的时间[4]。研究原计划持续五年,但由于中期分析结果符合预先设定的条件而提前终止。
研究结果显示,中位随访3.4年,与安慰剂相比,司美格鲁肽显著降低主要肾脏事件风险达24%(HR 0.76,95%CI:0.66~0.88,P=0.0003)(图1)。在确证性次要终点中,司美格鲁肽1.0mg组eGFR斜率显著更小,与安慰剂的年变化率组间差异为1.16ml/min/1.73m2(95% CI:0.86~1.47;P<0.001);主要不良心血管事件(MACE)风险显著降低18%(HR:0.82;95% CI:0.68~0.98;P=0.029);全因死亡风险降低20%(HR:0.80;95% CI:0.67~0.95;P=0.01)[4]。亚组分析显示,基线SGLT-2i的使用情况不影响司美格鲁肽的肾脏获益[4]。
图1 FLOW研究的主要终点[4]
都健教授 指出:“FLOW研究之所以受到业界同道的关注,是因为这一研究入选的患者全部为T2DM合并CKD的患者,主要关注以肾脏结局作为硬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研究中93%患者属于CKD高风险或极高风险,肾功能恶化的风险高,更易发生肾衰竭和心血管事件。司美格鲁肽带来的延缓肾衰和肾功能下降、降低心血管事件和死亡风险的作用,对于改善这类患者的临床结局更有价值。此外,FLOW研究中,95%以上的患者应用了RAAS抑制剂,15.6%应用了SGLT-2i,研究明确证实,司美格鲁肽在应用上述T2DM合并CKD标准药物的基础上仍可降低肾脏事件、MACE和全因死亡的风险。这些结果充分体现出司美格鲁肽在降低残余风险中的潜力,有望成为T2DM合并CKD管理的一线治疗药物之一。”
基于临床
真实世界研究再证司美格鲁肽临床获益
众所周知,传统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是检验干预措施疗效的“金标准”。然而,由于临床研究的复杂性,RCT仍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此时,真实世界研究则成为RCT研究的有力补充。而司美格鲁肽在真实世界中同样积累了充足的循证医学证据,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当属SURE研究。
SURE研究是司美格鲁肽在全球10个国家开展的持续约30周的多中心、前瞻性、观察性真实世界研究,纳入既往未使用GLP-1RA或使用除司美格鲁肽外其他GLP-1RA的T2DM患者共3505例,起始或转换为司美格鲁肽治疗,以评估在真实诊疗环境中司美格鲁肽的疗效和安全性。自2021年以来,已陆续发表了9项SURE系列研究结果[5-13]。结果显示,司美格鲁肽治疗约30周后糖化血红蛋白(HbA1c)较基线显著下降,高达1.5%,HbA1c<7%的患者比例也显著提高[5-13]。都健教授提到:“司美格鲁肽具有‘按需降糖’和‘按需减重’的优势,即T2DM患者基线HbA1c、BMI越高,司美格鲁肽降糖幅度越大、减重效果越明显。”
此外,一项真实世界研究[14]在一个大型人群队列中评估了司美格鲁肽治疗对HbA1c降低和体重减轻的长期影响。研究纳入23442例T2DM患者,证实司美格鲁肽治疗180天可使血糖控制改善和体重减轻,与RCT观察到的研究结果相一致。这些代谢改善效应可持续长达3年,支持使用司美格鲁肽对T2DM患者进行长期管理[14]。
在安全性方面,在上述研究[12]中,司美格鲁肽总体安全性良好,严重不良事件和严重低血糖的发生率较低,胃肠不良反应也较少。
都健教授补充道:“SURE大型真实世界研究是司美格鲁肽最经典的真实世界研究,进一步证实了司美格鲁肽面对临床病情复杂、治疗背景多样化的T2DM患者依然可以实现强效降糖、减重的临床获益,且安全性良好。在真实临床中,对于需要强效降糖、减重和控制多种心血管危险因素以及简化治疗的患者,可考虑尽早使用司美格鲁肽治疗,以争取尽早获益。”
临床有需求,指南有推荐
应对CKM严峻挑战,司美格鲁肽未来可期
通过对AHA主席建议的梳理可发现,在CKM综合征中,几种疾病互相影响,其病理机制十分复杂。而且,CKM综合征的患者基数十分庞大。发表在JAMA期刊的一项美国研究[15]显示,几乎90%的美国成年人符合CKM综合征(1期或更高阶段)的标准,15%符合晚期的标准。我国的情况也不容乐观,数据显示,冠心病患者中,52.9%的患者合并T2DM[16]。另有数据显示,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中,约1/3合并CKD;糖尿病患者中,40%可发生CKD[17-18],这些都属于CKM综合征的范畴。在此背景下,应用司美格鲁肽具有重要意义。
都健教授表示:“司美格鲁肽作为一种新型长效GLP-1RA,除了降糖、减重作用显著外,还可从多方面实现对心脑血管、肾脏的保护。这种多效性能够帮助临床更好的改善患者结局,因而被《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2024版)》(以下简称《指南》)所明确推荐。”在《指南》[19]中,GLP-1RA不仅是伴ASCVD或其高危状态T2DM患者的首选用药,亦是伴超重/肥胖T2DM患者的推荐药物。伴CKD的T2DM患者,如不能使用SGLT-2i,也可选择GLP-1RA。
与此同时,GLP-1RA的多效性也引发了学界的广泛关注,拓宽了GLP-1RA的研究领域。都健教授展望道:“相信随着更多循证医学证据的发布,司美格鲁肽在CKM综合征领域将得到更好的应用,为更多CKM综合征患者带来获益。我们相信,在此类新型降糖药的帮助下,CKM综合征的管理将更加规范、全面。”
结语
CKM概念的提出强调了多种疾病的共同管理。FLOW研究及多项真实世界研究均证实,司美格鲁肽是CKM综合管理的优选药物。基于充足的研究数据,司美格鲁肽再获2024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CDS)指南推荐。期待随着临床应用的扩大,司美格鲁肽能够为更多CKM综合征患者带来更好的预后。
专家简介
都 健
内分泌代谢学博士 博士后
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四医院 教授 主任医师 博士生导师
辽宁名医
参考文献:
[1]Ndumele CE, et al. [published correction appears in Circulation]. 2024 Mar 26;149(13):e1023.
[2]王方豫,等. 中国血液净化,2024,23(5):368-371.
[3]叶小珍,邵加庆. 中华糖尿病杂志,2022,14(Z1):1-8.
[4]PERKOVIC V, TUTTLE K R, ROSSING P, et al. N Engl J Med, 2024, 391(2): 109-21.
[5]Rudofsky G,et al.Diabetes Res Clin Pract. 2021; 178: 108931.
[6]Holmes P,et al. Diabetes Ther .2021; 12: 2891-2905.
[7]Yale JF,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1; 23: 2269-2278.
[8]Ekberg NR,et al.Prim Care Diabetes. 2021;15(5):871-878.
[9]Bellido V,et al. J. Clin. Med. 2022; 11: 4938.
[10]Menzen M,et al. Exp Clin Endocrinol Diabetes. 2023; 131: 205-215.
[11]Mohammedi K, et al.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 1855-1864.
[12]Wolffenbuttel B, et al. Adv Ther. 2023; 40: 920-933.
[13]Napoli R, et al. Diabetes Obes Metab. 2023; 25: 1658-1667
[14]C. Melzer-Cohen, et alEASD Annual Meeting 2023.
[15]ardiovascular-Kidney-Metabolic Syndrome Stages in US Adults, 2011-2020[J]. JAMA, 2024.
[16]Hu D Y, Pan C Y, Yu J M. European Heart Journal, 2006, 27(21): 2573-2579.
[17]Marassi M, Fadini G P. Cardiovascular Diabetology, 2023, 22(1): 195.
[18]Santopinto J J,et al. Heart, 2003, 89(9): 1003-1008.
[19]《全新升级!2024版《中国糖尿病防治指南》发布,更新要点一览丨CDS 2024》https://mp.weixin.qq.com/s/tZPK7798xVqHNw-lR1CbEA
“此文仅用于向医疗卫生专业人士提供科学信息,不代表平台立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