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道日期:2024年9月11日《刘静松:上“好课”是第一要务》
□2024年全国模范教师、池州市第二中学教师 刘静松
作为一线教师,每次考试前,都能看到部分同行在班级群中发送试卷,要求学生完卷,并拍照打卡。即使是寒暑假,也不断在群里面推送试卷、作业,并通过打卡督促学生。老师们这样做是有深刻原因的。首先就是多数课堂教学是依照知识逻辑的顺序设计并组织,但学生的学习、建构却是认知逻辑的。这两者并不总是统一,有时甚至是矛盾的。
知识逻辑的课堂追求知识讲授清楚、细节全面,在习题中学习知识运用技巧并辨析易错点。在其课堂,学生的学习是接受式的。但学生认知往往是在问题解决过程中发展的,即认知逻辑是问题解决式的,认知逻辑的课堂强调激发学生已有认知中的困惑,在困惑的解决过程中将新知建构到旧知中,并在这个过程中感悟知识的运用方法和技巧。
知识逻辑的课堂中每一个创新的试题,在老师们看来都是一个新的知识点、新的运用技巧,是以教学中有教不完的知识、运用技巧、易错点。既然是教不完的,当然要强迫学生投入更多的时间和精力去记忆、训练、强化。也就无论什么试卷都是学生需要练习的好资料。这不仅是本文开始提出的现象背后的原因,也是学生作业负担过重的关键原因之一。毕竟知识逻辑的课堂,学习行为主要是课上接受,课后消化。
我想为课堂教学从知识逻辑转化为认知逻辑探索一条可行的路子。在探索中发现学生的认知发展是有层次递进的。第一层次为认知性层次,这个层次主要是对知识、方法的认知性了解,即知道、认识,通常达不到运用的层次。第二个层次是能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并在运用中经受易错点的考验,对知识、方法形成了结构化认知,乃至能对问题提出创新的看法。在学生学习建构过程中,知识逻辑的课堂大多数学生只能达到第一层次。其第二层次是学生在课后通过大量习题训练、反复试错达成的。
我在探索实践中还发现,其实学生通过阅读教材也能达到认知性层次,不一定非要通过教师课堂教学才能达到。教科书内容偏向太官方,很多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认知过程中的易错点在教材中很难被学生看到。如果能编写一本教材读本,将这些隐藏的东西给展示出来,让学生不仅明白书中的知识,还包括这些知识是怎么来的,有哪些典型的错误认知,在课后的习题、试卷中将会怎样遇到它们。按教材章节提炼出若干问题,在问题的解答过程清晰呈现那些隐藏在知识背后的思想、方法、认知过程中易错点。不同于教材全解只是将教材中知识、方法以隔裂开来的形式呈现,我们追求的是将知识、方法、运用按认知发展进阶融合到一起。
初次以外,线上线下教程联动帮助学生阅读。在此基础上,聚集知识运用,既可以开展当前的热门研究,如项目式学习、跨学科实践;也可开展一般性的问题解决,促成更多学生在课堂达成结构化认知。一旦学生真正达成了结构化认知,课后是不需要通过大量习题、进行反复强化训练的。也许能为学生减负、课堂增效探索出一条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