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近期密集召开的地方两会上,绿色发展依然是各地政府工作报告中的重点方向。2025年,各地纷纷布局绿色新赛道,推动经济社会全面绿色转型,“绿色低碳产业”“推动绿色消费”“零碳园区”“无废城市建设”“发展绿色金融”“绿色建筑”“节能降碳行动”等成了两会绿色热词。
图/IC
新能源汽车、氢能等绿色低碳产业加速崛起
多地将绿色低碳产业作为2025年的重要发展方向。上海明确提出,将围绕能源清洁化、原料低碳化、材料功能化等“六化”趋势,推动绿色低碳产业高质量发展,力争到2025年产业规模突破5000亿元;天津生态城则聚焦绿色建筑、绿色能源、绿色交通等七大重点领域,打造“5×7”绿色低碳产业矩阵。
此外,多地还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新能源汽车、氢能、储能等领域的发展。
多地布局新能源汽车产业。广东省2024年新能源汽车产业实现了质的飞跃,产量增长43%,占全国总产量的四分之一;2025年,广东将继续大力发展新能源汽车,推进深汕比亚迪汽车工业园二期、肇庆宁德时代二阶段工程等项目建设。上海也将新能源汽车列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未来产业的重点方向之一,推动产业高端化发展。另外,陕西也计划推进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建设,加快法士特新能源变速箱等项目投产达效。
多地将氢能产业作为重点发展方向。四川提出全链条布局推进“氢能+交通”应用,全省已建成加氢站15座,居西部第一,2025年,四川计划构建“水风光发电+氢储能”一体化应用体系,推动氢储能与其他储能形式协同发展;广东则将氢能列为新兴产业之一,计划通过技术创新和产业集群建设,推动氢能规模化应用;陕西提出力促氢能“制储输加用”全产业链发展,制定低空经济发展行动方案,支持榆林建设全国低空经济试验区。
图/IC
2025年,多地迎来零碳园区与绿色工厂建设风潮
2025年,零碳园区和绿色工厂的建设将成为各地推进绿色转型的重要抓手。国家层面已明确提出推动零碳园区和零碳社区的建设。多地积极响应,计划通过优化能源结构、提升资源利用效率等方式,打造一批零碳示范项目。同时,多地还计划培育更多绿色工厂和绿色供应链,推动工业领域的低碳转型。
河南省提出,2025年将严格控制重点区域煤炭消费总量,推进钢铁、有色、化工、建材等4个重点行业的绿色化改造全覆盖,计划建成100个绿色工厂和10个超级能效工厂。此外,河南还将推动工业绿色微电网建设应用,支持新型基础设施绿电直供。
广西计划在2025年实施绿色经济示范行动,推进新能源产业链建设,加强传统行业的节能降碳技术改造,并建立一批零碳园区。同时,广西还将完善“双碳”标准计量认证体系,推动减污降碳协同创新试点。
零碳园区和绿色工厂的建设不仅有助于实现“双碳”目标,还将带动上下游绿色产业的集聚和发展。据新京报零碳研究院此前的采访估算,2025年仅国家级经开区就将启动至少300个零碳园区的创建工作。这一趋势为绿色低碳技术、能源管理、资源循环利用等领域带来了巨大的市场机遇。
绿色消费成为多地提振消费的重要抓手
此前,国家发展改革委等七部门发布的《促进绿色消费实施方案》明确,到2025年,绿色消费理念将深入人心,绿色低碳产品市场占有率大幅提升,重点领域消费绿色转型取得明显成效。近期,绿色消费也成为多地两会关注的焦点。
北京市提出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促进新能源车、数码产品等绿色、信息消费,增加生育养老、美丽健康等高品质服务消费供给。此外,北京还将通过优化消费载体、深化国际消费中心城市建设等措施,进一步推动绿色消费。
上海则将绿色消费纳入重点促消费领域,计划通过举办“五五购物节”“上海之夏”国际消费季等活动,推动绿色消费与新型消费融合发展。另外,上海将绿色消费与首发经济相结合,计划通过引进更多绿色低碳领域的首店、首展,提升消费市场的绿色化水平。这种融合不仅满足了消费者对绿色产品的需求,也为绿色产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动力。
多地提出深化“无废城市”建设
在生态保护方面,多地提出深化“无废城市”建设,推动垃圾分类和固废全链条闭环管理。同时,多地还计划通过智慧城市建设,提升城市治理的绿色化水平。
重庆市提出2025年将建设全域“无废城市”,发布“无废指数”,推进垃圾分类治理,强化建筑垃圾专项整治,深化锰污染整治。此外,重庆还将加快绿色低碳转型发展,推进电力、钢铁、化工等行业节能降碳改造升级工程,健全废旧资源回收再利用体系。
广东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积极稳妥推进碳达峰碳中和,分行业分领域推进节能降碳,完善碳排放统计核算体系,建立完善产品碳足迹管理体系、碳标识认证制度,建设一批零碳园区,稳妥扩大碳交易市场。此外,广东将实施固体废物综合治理行动计划,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提档增效,常态化开展建筑垃圾专项整治,建设全省域“无废城市”。
河北省政府工作报告提出,实施土壤污染源头防控行动,建设“无废城市”。同时,河北将加快绿色低碳发展,新增风电光伏并网装机1300万千瓦以上,创建省级以上绿色工厂100家。
新京报零碳研究院研究员 陶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