习习春风润江淮,殷殷嘱托砺青春。2024年10月,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为安徽发展把脉定向、指路引航,给江淮儿女巨大的鼓舞和鞭策。
人生能有几回搏,此刻不搏待何时?翻开2024年的《安徽青年报》,犹如一本相册,努力拼搏的青春有迹可循。相册中的他们,是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青年,是创新创业、攻坚克难的追梦人,是甘于奉献、诠释热爱的有心人。2024年,我们用文字和镜头聚焦的每一张面孔、每一组群像,定格的每一幅画面、每一个瞬间,都无一例外地记载了拼搏的印迹、叙述着青春的意义。
人生能有几回搏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安徽创新馆时指出,“要对标世界一流,加强前沿探索和前瞻布局,加大关键核心技术攻坚力度”。四年过去了,中电信量子集团通话+量子产品线技术总监王大为一直把这句嘱托刻在心里。2024年,他和团队潜心研发出的关键技术与硬核产品走向全球。向记者介绍成果时,他的脸上写满了骄傲。
四年前,习近平总书记来到阜南县红亮箱包有限公司查看车间生产线。2024年,王超前从父亲王恒亮的手中接过创业的“接力棒”,加大推动公司转型升级。面对记者采访,他满怀信心,表示要续写家乡王家坝的荣光。
时隔四年,曾在马钢集团现场聆听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的华锋已经由马钢长材事业部的一名工程师成长为副厂长。牢记嘱托,立足岗位,华锋说他和团队干劲十足,宵衣旰食,攻克了一个又一个难题......
2022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太和县种粮大户徐淙祥回信。2024年是徐淙祥的孙子徐旭东返乡和长辈们一起种粮的第六年,再次接受记者采访,他自称“新农人”,誓要继续“多种粮、种好粮”。
2022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黄山风景区工作人员李培生、胡晓春回信。回信两周年时,记者在主题团日活动现场聆听了黄山风景区综合执法局中队长朱荣辉向“中国好人”学习,深情守护黄山的故事。
2023年8月,习近平总书记给安徽省潜山野寨中学新考取军校的20名同学回信。次年7月,记者跟随该校2024届毕业生涂明辉带着被空军航空大学录取的消息回到母校,重温习近平总书记重要回信精神,立志携笔从戎写青春......
殷殷嘱托下,青春热烈回响。2024年10月,时隔四年,习近平总书记再次亲临安徽考察,全省上下迅速掀起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精神。我们深度聚焦牢记嘱托、感恩奋进的新青年用实践作答“人生能有几回搏”。
有梦想谁都了不起
在距离祖国4000千米的印度尼西亚,一趟列车从美丽的万隆德卡鲁尔站奔驰而出,驶向雅加达。列车呼啸的背后,一面青年突击队的旗帜高高飘扬。2024年五四青年节前夕,记者采访了“一带一路”上的开路先锋——第28届中国青年五四奖章集体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的队员们。2024年八一建军节前夕,记者走进军营,面对面采访了“永不掉线”的通信保障尖兵——安徽省军区某通信中队,以及将青春献给军营的青年官兵们。他们,是挺膺担当、使命必达的青年群像。
2024年一个春日的清晨,记者来到安徽省农业科学院水稻研究所的实验室,采访了编辑种子基因的“剪刀手”李娟,了解她和团队如何攀登一座又一座科学高峰,利用“基因剪刀”迭代育种技术,精准实现水稻种子具备高产、优质、抗病等基因。2024年一个晴朗的正午,记者跟随安庆师范大学师生研制的管道智能检测机器人来到街头实时采集地下管道设备破损、淤堵的影像,对话这个获得全国“挑战杯”一等奖项目团队的成员刘勇琦,记录他们五年接力给管道“治病”的科研故事。他们,是潜心科研、攻坚克难的青年群像。
2024年,跟随青春返乡的热潮,记者沉浸式采访了春运时的“暖冬行动”、寒暑假期间的“三下乡”,以及投身乡野的创业实践。2024年,本报报道了阜阳籍大学生王紫意连续十多天坚守高铁站、汽车站,用一件件暖心小事,一次次举手之劳,传递家乡的温暖;合肥籍大学生汪博弈全程参加“汇聚新力量 共筑中国梦”青年学子家乡行省级示范活动,感受到“科里科气”的合肥到处都是“科技味”;泾县籍大学生陈颜来到团泾县县委担任兼职团委副书记,在结合专业开展实践的过程中收获很多个“第一次”;还有,向“新”而行、弥补国内空白的李加海,向“兴”而行、赋能乡村振兴的戴文祥,以及向“心”而行、把西瓜做成艺术品的魏瑾瑾等青年创业先锋等。他们,是学燕归巢、青衿践梦的青年群像。
每一粒埋藏大地的种子,都在诉说着关于未来的梦想。每一个勇敢追梦的个体,都蕴藏着推动社会进步的价值和力量。2024年,相册里的每个追梦人,都是自己生命中的主角,在我们眼中闪闪发光。
热爱可抵岁月漫长
还记得扎根煤炭安全科技创新和煤炭安全教育40余年,为煤矿职工的安全撑起一把伞,如今投身新领域,为煤矿职工的健康再撑一把伞的“花甲院士”袁亮吗?还记得深耕幼教战线38年,创办8所分园,2次被习近平总书记接见,9次走进人民大会堂作教师节讲话,获得诸多国字号荣誉,坚持“爱心”发型的“园长妈妈”孙明霞吗?2024年,我们报道了近200位教书育人的先进典型,他们当中有名校长、名班主任、名师,有人扎根职业教育,有人赋能乡村教育,有人钻研学前教育......在他们身上生动诠释了“教育家精神”的知与行。
2024年,记者跟随我省首批乡村振兴驻村第一书记汤敏走村入户,相册里不仅有他和群众寒暄时的热情,也有他为解决群众实际问题时的焦急,还有他谈及产业发展路径时的兴奋,更有他摇下车窗时给记者描绘的乡村振兴图。记者跟随黄山市微公益志愿者协会项目主管程秋在防汛救灾一线淬炼最美青春,见证一群“80后”“90后”乃至“00后”栉风沐雨、朝乾夕惕,筑牢“青春堤坝”。记者动情写下安徽工业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王凯和队员们以青春之名筑梦西部,在四川省资阳市乐至县暖心支教的事迹。2024年,我们报道驻村第一书记、青年志愿者、助农博士团等,在他们身上,都有甘于奉献、奔赴热爱的追寻。
翻开2024年我们的相册,白天,怀宁县黄梅戏剧团“送戏进万村”的大篷车驶到平山镇石牛村村口的老槐树下,“00后”王镜磊用一曲《打猪草》赢得村民连声叫好。到了夜晚,一群年轻演员又将黄梅戏搬进了直播间,让这个“年近七旬”的老剧团因唱出黄梅“青春味”而引发广泛关注,焕发新生机。在距离怀宁县150千米外的青阳县,大幕拉开,锣鼓声停,全场寂静,只听一句“老田呐——”青阳腔省级非遗传承人章秀兰嗓音清亮,一身农家装扮,徐徐从幕后走出,迅速地将观众们拉入戏中,下台后又指导青年唱响青阳腔。2024年,我们将笔端和镜头聚焦青年“守”艺人,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他们身上,是文化传承、创新发展的新未来。
2024年,我们关注更加丰富的青年群像及更加多元的青年文化,才发现我们共同生活在一个伟大的时代,青春孕育无限可能。奔赴未来的路上,我们有着生生不息的热爱、坚定美好的梦想、努力拼搏的劲头,一年定比一年好。
中铁四局雅万高铁项目部青年突击队在施工现场
中国工程院院士、安徽理工大学校长袁亮(右三)在授课现场
省农科院编辑种子基因的“剪刀手”李娟(左一)和团队成员在进行实验
安徽工业大学第二十五届研究生支教团队长王凯给学生做宣讲
怀宁县黄梅戏剧团年轻演员走进直播间
□本报记者 谢婷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