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岛地区以及整个日本的海产品是不是能吃了?1月22日媒体的一篇报道,又把很多人的目光引导到了日本福岛核废水排放的问题上了。

报道中说,我国的科研机构对福岛附近海域的海水进行了独立取样和检测分析,并没有发现异常。



于是,网上很快就出现了一种声音,说福岛地区的海鲜产品可以正常吃了。这种说法是否严谨,以及我国科研机构的独立检测分析是否能消除公众的疑虑,其实都还是未知数。

那么具体的情况是什么?还是得先来看一下权威部门是如何表态的。



第一次独立取样分析

根据《环球时报》的报道,国内的科研机构是在2024年10月前往福岛附近海域进行独立采样。截止到目前,科研机构已经对采集的海水样本进行了检测和分析,相关核素的活度浓度并没有显示出异常。

这些核素包括了氚、铯-137、锶-90 等元素,简单理解就是,检测的元素在放射性上会对人体带来持续性的危害及影响。



我国独立进行采样和检测分析,可以和日本方面自主监测的结果形成对比。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下,这是进行国际监督的重要环节。

除了核素的活度和浓度没有显现异常外,之前的一系列监测数据也显示,排放核废水没有对相关海域的海洋生物造成影响。这种说法是国内科研机构的正式表态。



但是,相关专家也明确指出,单次的采样和检测分析结果参考意义有限,因为核废水排放是一个持续性的过程,未来要在国际原子能机构的框架下展开长期性的国际监督。

也就是说,下一步的独立采样和分析还会继续下去。对于分析结果,我国的外交部门也明确表达了态度。



认可结果,但继续反对排海行为

1月23日,外交部发言人确认了之前的检测分析结果,但同时表示,我国对日本的排海行为继续持反对态度。

因为核污染水直接排放到海洋,之前没有任何先例,日本这么做缺乏正当性和合理性,这就是我国持续反对的根本原因。



最关键的是,目前排海行为依然在继续。虽然日本方面一再宣称核废水经过了处理,排放到海洋里后不会产生威胁。但长时间的排放究竟会对海洋乃至人类的食物链产生怎样的影响,目前并没有一个权威的答案。

所以从长期来看,日本的核废水排放多久,国际社会的监督和监测就应该持续多久。从2023年8月开始排放以来,国际社会就一直在讨论应该围绕监督和检测建立一个长期的合作机制。



从这个角度来看,哪怕此次的检测分析是我国的科研人员进行的,但由于只是单次检测,从长远的角度去看,并不能够说明这一海域的海水不会对人体健康构成威胁。

换句话说,公众的疑虑依然存在。



我们是利益攸关方

日本和我国是邻居,他们排放核废水直接影响到我们沿海地区的安全。

2023年以来,网上围绕福岛核废水的各种讨论有很多,尤其是当地的海鲜产品能不能吃,以及日本会不会刻意把海鲜产品出口,都是外界关注的重点。



核污染不同于其他污染,它的污染带有长期性,而且对身体带来的致命威胁不可逆。在网上搜索福岛海产品以及海鲜等词语,关联出来的词语都是核污染、白血病、卖到中国、供应中国等词语。

虽然很多说法是捕风捉影,甚至是谣言,而且在日本排放核废水后,我国海关第一时间也加强了对日本进口农产品,以及海鲜产品的检测力度,但是对公众来说,内心的不安永远无法消除。



只要公众的这种情绪没有消失,围绕核废水的任何检测分析,大众都会用极度审慎的态度和眼光去看待。

所以,现在网上有人说日本的海鲜产品已经安全了,这种说法是极其不负责任的,恐怕也没有多少中国人愿意相信。



甚至有一种阴谋论认为,日本政府为了自身的利益,会借助于外界独立的检测分析结果来做文章,以证明核废水不会产生危害,从而挽救福岛当地的农产品以及海鲜产品出口。

换句话说,大多数中国人会倾向于相信,福岛核废水的排放不是单纯的技术问题,而是政治问题。



尤其是随着时间的拉长,外界的关注度不断降低,人们更担心日本方面会通过各种这样的舆论来影响和左右外界的观念,并最终消除核废水给日本带来的负面影响。

不管日本人会不会这么做,但是作为利益攸关方的中国人有很多都持有类似的观点,核废水的排放问题由此也就变得更加棘手。



更何况,直到今天,针对核废水的排放,国际监测机制并没有真正建立起来。而新的核废水,每天却还在源源不断产生。

每天新增80吨核废水

福岛核电站是在2011年的地震中损毁的,由于核燃料出现了熔融事故,唯一能解决的办法就是不断使用水对其进行冷却。



在这个过程中,接触过核燃料的水都具有了放射性,严格意义上来说,这属于核污染水,但实际上跟核废水没有本质的区别。

由于现场空间有限,冷却过核燃料的核废水在核电站周围储积的越来越多。这便是日本后来选择将核废水排入到大海的背景和原因。



需要说明的是,核废水并没有被直接排入海洋,排放之前经过了多核素处理设备被的净化。但就像上面所说的,由于核污染极其特殊,即便日本方面进行过处理,外界对这样的核废水还是心有余悸。

最关键的是,这些核废水不是一次性或者说几次就排完了,每天还在源源不断产生新的核废水。



因为损毁的核电站,其相关核设施并不是从根本上解决了问题,目前对核燃料冷却还还在持续进行。根据去年的公开数据显示,每天为了冷却熔融的核燃料,会新增加80吨核废水。

也就是说,只要核废水继续增加,日本方面就会持续向海洋排放。



整个过程将持续30年

福岛地区的核废水排放不是持续进行,而是分批次进行的。这是由于在排放之前需要对核废水进行集中的净化处理,所以排放也是在分阶段进行。

从2023年8月到2024年 7 月,日本先后分7次向海洋排放核废水5.5万吨。去年8月已经是第八轮排放,那一次排放的总量大约为7800吨。



按照核电站的运营方东京电力公司的计划,整个排放工作要持续30年左右,虽然他们认为在30年内可以完成。但很显然,这是一个旷日持久的排放计划。

如此漫长的时间,外界更加相信,核污染对整个海洋乃至生态系统的影响将是持久的。也正因为如此,国际社会更希望能建立起长久的监测机制。



但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此前曾多次重申立场,强调应该建立长期性的监测机制,但日本方面并没有回应我国的关切,比如在2024年7月份,日本反倒呼吁中国应该取消对日本食品的进口限制。

从这一点就能看出来,自从2023年开始第一次排放后,围绕核污染的这个问题就渐渐的“一地鸡毛化”了。



最终将没有答案

反对核废水排海的最大声音其实来自日本国内。日本的渔民担心核废水影响海洋生物,最终打击渔业发展,他们曾大规模反对过,但于事无补。

除此之外,日本国内的一些学者和利益相关方,他们对于核废水排海的问题,要么和政府保持相同的立场,要么就是拒绝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



去年,中国的媒体记者前往福岛地区就核废水排海展开调查和采访。记者一度想了解当地人的真实想法,可实际情况是,这些日本人面对媒体并没有真正吐露自己的心声。

再来看日本政府的做法。自从决定将核废水排海以后,日本政府动用了一切能够动用的资源,从舆论等各个方面为核废水排海的不利因素进行辩护。



与此同时,日本还出台了一系列的措施,希望能够重振福岛当地的经济发展。从这些举措上就能看出来,在核废水排放的问题上,日本人已经不想讨论,早已下定决心就要这么做了。

这么做的后果就是,不管是日本国内还是国外,对这件事的关注度会持续下降。因为一个很关键的原因,核污染即便最终通过食物链对于人体健康构成了威胁,整个过程也极其的漫长。



也可以这么说,日本方面希望通过海洋稀释核废水,但实质上是想通过时间来稀释核废水。只要外界的关注度持续下降,不利因素和负面影响也会持续下降。

结语

此前,围绕核废水的处理,日本方面曾提出过多种方案,比如将核废水通过高压打入到地球内部,或者是通过蒸发的方式将其排放到大气中。



但日本方面最终选择了排入到海洋,是因为排海的方法综合性价比和投入的成本最低。还有一个因素,那就是这些核废水在排放之前确实经过了处理,处理后排放的标准也是外界争论的重点。

一种观点是,经过处理后的核废水并不会带来严重且致命的影响。反对的观点则认为这个影响可能会存在滞后,现在下确切的结论为时尚早。



就现在的情况来看,不管是支持还是反对,亦或是谩骂,随着时间的流逝,外界对整件事的关注确实在下降。所以不管你愿不愿意承认,日本的做法虽然很可恶,但客观上确实做“对”了。

参考资料:
《我国科研机构完成对日本福岛附近海域海水的首次独立取样和检测分析》 环球网 2025年1月22日
《外交部:中方反对核污染水排海的立场没有变化》 央视新闻 2025年1月23日
《福岛核污水排海一周年,如今状况怎样?》 澎湃新闻 2024年8月24日
《记者手记|在福岛,追寻答案》 澎湃新闻 2024年2月26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