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挺进大别山绝对是解放战场上的神来之笔,正是如此才让解放战争用时4年就结束,毛主席的远见不是一般人所及的。
在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后,国民党将领才看清局势,他们对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行为有着很高的评价。
国民党作战厅厅长郭汝瑰回忆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那是纵井救人,把整个状况都改变了。”
甚至还夸毛主席高瞻远瞩,是解放战争取胜的关键。
究竟为何要挺进大别山呢?之后对解放战争又有怎样的影响呢?
郭汝瑰
紧急电报
内战爆发后,国民党和我党不管是在兵力、武器、后勤以及外援等方面都有很大的差距。
不过不一样的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国民党的兵力不断的减少,而解放军的人数却在不断的增加,哪怕还是相差几倍,但最后的胜利一定是解放军的。
可当时国民党的重兵都在陕北和山东两个主要战场,而在这两个战场中间鲁西南、豫皖苏一直到大别山的兵力都十分的空虚。这样就形成了两头强,中间空的局面。
蒋介石的主要目的就是想继续把战火烧到其他解放区,进一步破坏消耗解放区的人力物力,使我军无法再进行持久战。
不过他的小九九全都被毛主席看在眼中,毛主席观察局势,提出让主力部队打外线,并将战火烧到国民党的区域,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这样能缓解陕北和山东的压力。
在1946年12月,刘伯承邓公收到命令,让他们随时做好去鲁南作战的准备,并且一定不要和敌人硬碰硬,尽量掌握战场的主动权。
不过蒋介石也随之做出了调整,他让胡宗南占领延安以及周边县城,陕北形势更为紧张。
在1947年7月29日,鲁西战役刚结束没多久,刘伯承和邓公正在散步,就在此时,参谋长赶紧来报:“报告首长,紧急电报!”
两人看到上面的内容后脸色瞬间凝重起来,而且这上面还有三个“A”,足以说明这封电报的紧急和机密。
本来在7月23日,毛主席就曾下令让刘邓大军不要后方,以半个月的行程,挺进大别山。
只是因为刘邓大军连续作战一个月,所以整个部队十分疲劳,伤亡比较重,需要休整,所以在7月28日他们将部队的情况告诉了毛主席,本以为毛主席会让部队休息,可第二天却来了这封三A电报。
内容是:“陕北情况甚为困难,希望刘邓大军可以尽快挺进大别山。”足以说明现在解放区的情况危急。
刘邓商议过后,便给中央回信,然后开始组织挺进大别山。其实对于刘邓大军来说现在挺进大别山还是有一定风险的。
挺进大别山
刘邓大军刚结束战斗,战士们都极度疲惫,且弹药消耗殆尽,冬衣困难,急需休整补充。现在却要长时间奔袭,困难可想而知。
而且他们的主要任务就是吸引国民党军队的注意力,直捣蒋介石的“心脏”,东慑南京,西逼武汉,南扼长江,钳制中原,并将战火从黄河边向南烧到长江。
这样蒋介石必定会从陕北调援军,然后刘邓大军再配合兄弟部队彻底扭转全国局面。
在挺进大别山的途中,他们遇到了国民党军队的围追堵截,在大别山展开激烈的斗争。
这一路上他们不仅要躲避敌人的追击,还要注意危险的环境,终于他们经过20天的急行军,突破了国民党的追剿,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
接下来他们要做的就是配合兄弟部队(陈赓、谢富治率领的晋冀鲁豫野战军一部和陈毅、粟裕率领的华东野战军主力),开始进行反攻。
三路大军全都挺进中原对国民党的长江防线开始进攻,直接威胁到南京、武汉,蒋介石不得不从山东和陕北战场调出9个整编师来增援中原战场,大大缓解了解放区的压力。
在大别山歼灭了敌军3万余人,还建立了33个县的民主政权,初步打开了大别山的局面,之后三支大军一起向蒋介石的军队进攻,最后成功恢复中原解放。
用邓公的话就是说:
“我们就好像是一条扁担,一头挑着山东,一头挑着陕北,不管这个担子有多重,我们只有打过黄河去,才能将山东和陕北的敌人拖出来。”
现在他们终于完成了挺进大别山的任务,毛主席对他们提出了赞扬,国民党内部对于挺进大别山也有很高的评价。
国民党对挺进大别山的评价
国民党悍将胡琏是这样评价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的,他说:
“打仗就好比打连环拳,防到了共产党这一手,没有防到那一手,让刘邓大军进入了大别山,彻底改变了局面。”
国民党将领廖明哲对于挺进大别山也是赞赏的,他认为能想出这个方法的人一定是个军事天才。
蒋介石对此的评价是“自动作战,千回百折,达到目的”,毛主席的这一决定彻底改变了战场上的局势,也注定了国民党的失败。
国军国防部作战厅厅长的郭汝瑰说挺进大别山是军事史上最辉煌的军事行动。
郭汝瑰觉得这场战争一共可以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就是对手全面进攻。第二阶段则是对手不得已的转移。第三阶段则是双方的战略对峙。第四阶段是我方战略反攻。
他还说:
“解放战争之所以能4年就结束,挺进大别山是神来之笔,也再次证明了共产党军队的意志力。俗话说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刘邓大军没有后勤直接穿插,这一行动违反了战争的规定,要是换成其他军队一定会输,但这是共产党。”
其实郭汝瑰说的没有错,毛主席也很担心如法在规定的时间挺进大别山,他会议上是这样说的:“我在大别山各兵团没有站住脚,我们不敢开这个会,我也不敢讲这个话,不敢写这篇文章,不敢讲伟大的转折点。”
结语
四十多年后,邓公回忆起这段经历时说:
“往南要走一千里,战士们刚结束战争,下这个决心时,真了不起,从这一点也可看出毛主席战略思想的光辉。而这个担子落在刘邓大军身上,整个解放战争最困难的是挑这个担子,是挑的重担啊。好在最后我们成功地完成了任务。”
可以说刘邓大军挺进大别山,在后面的淮海战役也起着很重要的作用,要是没有刘邓大军在西线上的运转和作战,是无法在徐州周围对国民党军队进行包抄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