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克兰军方在东部前线10万人组成的增援部队向顿涅茨克地区集结,其中包括2万名配备现代化武器装备的精锐部队作为先遣力量。
乌军在阿夫杰耶夫卡及巴赫穆特地区遭遇俄军持续进攻,防线面临突破危机。前线部队损耗严重,补给线受到威胁,急需战略增援以稳固战线。
增援部队装备多型号西方提供的现代化武器,包括"豹"式主战坦克、"马德"步兵战车等重型装备。部队编制采用小型化、机动化的战术单元,配备先进的通信设备和夜视装备,具备全天候作战能力。
乌军选择从侧翼发起支援行动,意在打破俄军对关键补给线的封锁。该路线避开俄军主要火力网,通过复杂地形掩护,试图实现战术突破。此举若成功,将有效缓解前线部队补给压力,为后续反击行动创造有利条件。
俄军边境侦察部队通过部署在战略要地的"铠甲-S1"热成像系统,发现大规模军事装备异常移动信号。该系统采用最新一代红外探测技术,在夜间能够实现15公里范围内的精确目标识别。
俄军指挥部立即启动多维度情报收集系统,调动"猎户座"无人机编队展开空中侦察。地面雷达站及电子侦察设备协同作战,构建立体化侦察网络。通过对比分析多源情报数据,准确判断出乌军增援部队的规模、装备构成及可能的行进路线。
多平台数据融合系统实现情报信息的实时共享与分析,大幅提升战场态势感知能力。地面雷达站采用相控阵技术,能够同时跟踪数百个移动目标,为指挥决策提供精确数据支持。
特种侦察分队利用先进的光电侦察设备,成功获取乌军重要军事目标的详细影像资料。这些高清晰度战场影像为后续精确打击行动提供关键情报支持。侦察数据经过快速加密传输,确保情报的时效性和安全性。
俄军火力打击部队针对乌军增援部队实施大规模燃烧弹攻击行动。此次行动部署最新型号的TOS-2"日光"重型火箭炮系统,配备改进版热压弹药,具备超强的区域覆盖能力。
此次行动使用的新型燃烧弹采用多级引信设计,爆炸后产生2000-3000度高温,持续燃烧时间可达5-7分钟。单发弹药的有效杀伤半径达到300平方米。弹药外壳采用新型复合材料,具有极强的装甲穿透能力,可有效摧毁装甲车辆。
TOS-2系统具备先进的火控系统,可实现全自动装填及发射。系统配备数字化战场管理终端,能够接收前线侦察数据,实现精确打击。系统射程达到15公里,可在6分钟内完成24枚火箭弹的连续发射,具备快速机动和二次打击能力。
此次打击造成乌军增援部队中约35%的装甲车辆报废,重型装备损失率超过40%。高温效应导致通信设备大面积失效,指挥系统瘫痪。战场无人机拍摄画面显示,打击区域内的乌军部队陷入混乱,组织度严重下降,被迫放弃原定支援计划。
面对重大损失,乌军最高统帅部于1月23日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乌方可能采取以下应对措施:首先,重新规划东线战略部署,将剩余增援部队分散编组,通过小规模渗透方式向前线输送。其次,加快与北约成员国谈判,争取获得更多防空系统和反装甲武器支援,填补装备损失。
乌军目前在东部前线的有效战斗人员已降至战前的65%,重型装备损失率接近50%。为应对人员短缺,乌军可能扩大动员范围,同时加强后方预备役部队训练。需要至少3-4周时间才能恢复战斗力,重建有效的军事打击能力。
俄军迅速调整战术部署,在顿涅茨克地区构建纵深防御体系。俄军已在关键地区部署S-400防空系统,建立半径400公里的区域防空网。地面部队采用"蜂巢式"布防,在50公里纵深范围内设置多层火力封锁线,包括"口径"巡航导弹、"龙卷风"火箭炮等远程打击武器,以及"短号"反坦克导弹系统等近程防御武器。
俄军此举意在形成全方位的区域拒止能力,防止乌军再次组织大规模增援行动。俄军还在前沿阵地部署多套"美杜莎"电子战系统,可有效干扰乌军的通信和导航设备,降低其协同作战能力。这种立体化的防御体系将极大限制乌军的军事行动空间。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