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续40多天无有效降水,降水量创60年来同期最少;全区192.8万亩林地均处于森林高火险气象等级4级,局部林区已达特大火险级5级......如何筑牢“防火墙”,打赢这场森林防火“攻坚战”?1月21日,记者赴黄山市黄山区进行了走访调研。
来到黄山区森林防火指挥调度中心,防火办工作人员陶缘媛正在操控一架远在12公里外的无人机,并利用实时传来的画面进行巡山。“那里有个‘机巢’,不用爬到山上,在办公室就可以巡山了。”陶缘媛说。
去年9月,黄山区林业局与中国铁塔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在黄山国有林场、太平湖国有林场的两座山顶,架设了两个无人机“机巢”。
“就相当于我们给无人机搭了一个窝。”陶缘媛打了一个比方并解释说,无人机起飞时“机巢”的门会自动打开,返回后自动关闭。“返回‘机巢’的无人机还可以自行完成充电、数据上传等工作。”陶缘媛说。
“相较于传统的人力巡检,无人机低空巡检具有效率高、视野宽、自动化、全天候等优势。尤其是山高路远、人力短时间难以到达的区域,借助无人机的‘天眼’,可以精准高效地研判火情。”黄山区林业局党组成员、副局长张学军说。
得益于无人机的巡检,今冬以来,多起火情被及时发现,并被消灭在初发与小火阶段。
1月10日12时,架设在黄山国有林场的无人机飞出“机巢”。在飞至甘棠镇庄里村附近时,发现有烟从山林中冒出。发现火情后,工作人员立即将烟点的经纬度以及现场照片等信息发送至区林业局防火办。
“我们12时37分接到指令,12时52分赶到现场。”庄里村村委会委员、森林防火村级网格员张伟康说,赶到现场后,其与护林员等6人使用随身携带的干粉灭火器、风力灭火机等,迅速将火扑灭。经查,该起火情是由村民胡某某焚烧枯枝败叶所引发,因发现和处置及时,未造成损失。
“按照每台无人机巡查半径7公里、覆盖面积153平方公里计算,全区架设10个‘机巢’便可以实现无人机巡山的全覆盖。”张学军说,按照计划,今年内余下的8个“机巢”将全部架设到位。
除了2个无人机“机巢”,黄山区在森林防火方面的“硬件”还有5个高塔监控点、150个卡口监控点等。除此之外,该区林业局还与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作,在全区设立6个森林火险因子监测站。监测站依托物联网、智能传感技术,可实时监测森林生态系统的各个参数,为森林防火工作提供科学依据。
技防必须与人防相互配合,才能实现其效能的最大化。来到三口镇白果树村,护林员王观保正在执勤,每逢村民进林区,王观保便会询问“有没有带打火机”“还有没有带其他火种”。
目前,像王观保这样的村级森林防火网格员,黄山区共有497名。2024年,黄山区结合河流、山川、丘陵等地形地貌,对辖区内的林地进行勘察定界,共划分为区级网格1个、乡镇级网格17个、村级网格88个、基本网格520个。每个网格均配有基层网格员,并承担宣传、巡护、扑救等责任。当下,497名网格员们正奋战在村口、山脚等森林防火一线。
“通过定格、定人、定责、定图,打通了森林防火‘最后一公里’,同时构建起权责清晰、横向联动、全域覆盖、运转高效的网格化管理体系,确保火有人防、事有人管、责有人担。”张学军说。
随后,记者来到黄山区森林消防一中队。这里,队员们正在进行水泵架设训练以及防火器材维护保养。中队长朱道林告诉记者,近期正加大队员们在林火扑救、应急处置等方面的训练强度,全方位提高队员森林防灭火的综合应对能力。
“我们把火源管控作为森林火灾防范的第一要务,严禁一切野外用火。”黄山区副区长、副总林长苏俊颖说,目前全区正从强化火源管控、推进火灾隐患排查整治以及提升各级应急处突能力三个方面入手,确保看住山、管住人、护住林,努力打赢这场森林防火“攻坚战”。
■ 本报记者 袁中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