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运开始了。这场地表规模最大的人口迁徙,再次沿着中国的每一条铁路、公路、航线涌动,在最寒冷的季节上演最热闹的出行,最温暖的团聚。如果你已经踏上返乡归途,而且选择铁路出行,那么你很有可能已经和一座城市产生了交集——湖南株洲。
株洲,中国火车头的“半壁江山”,全球每5辆电力机车,就有一辆产自于此,全球市场占有率第一;全国轨道交通装备70%以上的核心动力系统产自这里;与此同时,作为京广和沪昆两大铁路干线交会之处,株洲北站是长江以南最大的铁路编组站,株洲因其枢纽地位与郑州并称“南株北郑”。
株洲高铁站及株洲市区。 摄影/电别
株洲,远不止是中国春运的“火车头”,这座因铁路而生的城市,可称“中国速度”的代表。新中国成立时,她还是一座不到一万人口的小城,却凭借通达四方的区位优势与工业硬实力,市区人口70年增长约142倍,称得上是“湖南的深圳”,八方来客聚株洲,还让这里诞生了中国工业史上的340多项第一,成为中国制造的一个样板。
株洲像一张底片,冲洗出了中国近百年现代化之路上的光荣与梦想。
株洲地标建筑神农塔。 摄影/咏洲
火车拉来的株洲
成为了中国春运的“火车头”
株洲,现在是一座“特产高铁”的城市,而她和铁路结缘却始于意外。
1889年,张之洞大笔一挥,上书建议修建北京卢沟桥至汉口的铁路,随即又请建铁厂,以满足铺设铁轨的需求。这位洋务大佬热衷大项目,不经规划,他就给这座号称“亚洲第一”的铁厂选址在汉阳,一个既不产铁,也不产煤的地方。张之洞不会想到,他的决定将把名不见经传的株洲推上历史潮头。
株洲地标建筑神农塔。 摄影/咏洲
铁厂建好,开始因为缺煤开不了工,甚至斥巨资进口过欧洲煤炭。供应汉阳铁厂,由江西萍乡煤矿开采煤炭最近,后来铁厂走上正轨,也促成了汉冶萍钢铁煤矿联合体这一中国钢铁工业的发祥。不过,煤炭转运的运输方式是走萍河进渌江,转到湘江,再入长江至汉阳,非常折腾。此时,株洲进入了盛宣怀等铁厂运营者的视野。
株洲当时欠缺开发,几乎连座城都算不上,可是它恰好在湘江畔,隔罗霄山与萍乡相望,境内又正好有几处罗霄山的豁口,利用这些豁口修筑铁路,萍乡的煤炭可以直接到株洲上船转运汉阳。株萍铁路就这样粉墨登场,株洲成为湖南第一个通铁路的城市。接着,株洲厅设立,株洲正式作为单独建制出现。火车给这片土地拉来了一座城市。
上图:株洲北站(货运列车编组), 下图:长株城际铁路。
从地图上看,湖南省的形状就像人的脑袋,株洲在后枕的位置,挺起这颗“头颅”。北邻省会长沙,东边挨着江西,株洲的地理位置决定了她承担着湖南对外交通的关键角色。株萍铁路之后,株洲至长沙的铁路1911年通车,种下长株潭一体化的种子。在这两条铁路的基础上,株洲进而确定为粤汉、浙赣、湘黔三条铁路干线的交汇点,一举奠定铁路枢纽地位。
株洲地形与交通区位图。 地图制图/韩守青、设计/宫志博
1936年,株洲总机厂又开始筹建,以满足制造和修理机车的需求,拉开株洲机车制造的历史大幕。株洲现在能够承包中国春运动力,在机车制造业初创时已埋下伏笔。
雄心勃勃拉开工业化大幕的株洲,却遭遇了最坏的时机。次年全面抗战爆发,株洲这个铁路枢纽遭遇日军重点袭击。株洲总机厂两次建设,两次“夭折”,直至1949年,株机厂成立13年,一共只修理了6台蒸汽机车。而株洲“成家立业”几十年,到此时面积仅仅半平方公里,人口7000余人,仍然不过是一个小镇,全镇只有一条街,两旁是竹篾和泥巴糊成的破旧门脸房。
中国中车株洲电力机车车间。 图/视觉中国
首先要站起来,才能学会走路。新中国成立之后,株洲具有铁路枢纽的地位和机车制造的特长,成为了国家“一五”计划期间重点建设的八大工业基地之一。
有了良好的环境,株洲的工业发展之路也并不是一马平川。株洲电力机车研究所曾经研制机车所需的硅整流元件,在缺乏资料和设备的情况下,甚至连家属都加入了劳动。其他地方全家老少围坐着摘菜聊天,株机所是全家老少围着厂区的乒乓球桌磨硅片。手工磨制的硅片交给工程师验收,再进行后续工序。就是在这种条件下,株机所制造的硅元件良率由5%提升至50%,创造了工业上的一个奇迹。
株洲创造了哪些中国铁路“第一”。 制图/鱼一条
几十年如一日的努力,换来今日株洲对中国铁路运输举足轻重的影响。株洲已经是我国最大的轨道交通装备制造基地,制造了高铁的“大脑”“心脏”“神经”。在国内,只要是有铁路的地方,就有株洲制造的机车。株洲的轨道交通装备产值在全国行业占比超过30%,产品出口全球六大洲100多个国家和地区。
株洲成为中国铁路的“天选之子”,踏上飞速发展之路。株洲也茁壮成长,成为湖南省继长沙之后的第二个地级市。在此过程中,那些来自各地的建设者们从“XX厂人”慢慢扎根成为株洲人,他们才是今日株洲的奠基者。
株洲的城市符号——株洲智轨。 摄影/咏洲
株洲为什么是湖南的“深圳”?
深圳因毗邻香港而被选中,株洲也因地处交通要冲而崛起。几十年时间,深圳由渔村化身都市,株洲也从小镇变为“湘B”,人们从天南地北来到这里,市区人口从建国初的7000人猛增至今天的超100万人。不管是哪里人,来了就是株洲人,从这个意义上说,株洲称得上是“湖南的深圳”。
从高空俯瞰株洲市区。 摄影/钟治晖
在株洲,你无法忽视天际线上293米的电视塔,这座现代化的地标性建筑有一个“古老”的名字——神农塔。不远处,炎帝神农氏的巨大雕像伫立在炎帝广场上,神农公园、神农城、神农大道等等以神农命名的地方散落在各处。如果你问起这些地名,当地人会给你讲一个炎帝死后葬于此的故事。
自株洲神农塔遥望长沙国金中心。 摄影/石彦科,制图/宫志博
炎帝大概是株洲第一个知名“外来移民”。实际上,株洲的历史并不算长,反而是如今下辖的攸县、茶陵、醴陵等地长时间内知名度更高。有着“神州第一陵”之称的炎帝陵始建于宋朝,而株洲一名最早也出现在宋朝,这里古时多槠木,又在湘水岸边,“槠”与“株”同音,就用了笔画少的字命名。
在炎陵县梨树洲乡航拍的罗霄山脉。 摄影/咏洲
在株洲的幼年时期,湖南的发展相较于东边的江西更为滞后。相似的地理环境和气候,加上等待开发的土地,吸引了许多江西老表穿越罗霄山脉进入湖南,正如萍乡的煤炭取道株洲,株洲是江西移民的第一站。这些新居民成了“老株洲人”,开始推动株洲的农业开发,这里至今仍是重要的商品粮基地。
株洲市茶陵县湘赣交界处的 罗霄山脉武功山系。 摄影/宋文君
新中国成立之后,株洲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工业基地,南下干部、工程师、工人、学生怀揣着建设新中国的热情来到株洲。株洲一时间五方杂处,方言甚至可以按照工厂分,比如偏湘潭口音的“河西话”、偏南方口音的“331话”、偏北方口音的“铁路话”等等。1986年,中国社会科学院人口研究所曾在株洲抽样调查人口迁移情况,在被调查的 400 户家庭中,移民户为 344 户,占比高达86%。是他们,一砖一瓦,一颗钉子,一个螺丝地塑造出今日株洲。
株洲市石峰区清水塘老工业区厂房。
摄影/焦潇翔
移民带来新鲜的城市血液,也让株洲成为典型的年轻“潮城”。
改革开放之后,株洲率先接纳众多从事服装生意的外地人,今天,株洲已有自主服装品牌3900多个,服饰市场主体4.2万余家,如果株洲的服装市场“感冒”,那么整个湖南的县城时尚都要“打喷嚏”。株洲美食,同样开放包容。身处湖南这个嗦粉大省,株洲发展出先锋的“厂矿派”米粉,老棉纺厂、老洗煤厂,现在成了许多人定位宝藏米粉店的坐标。
“工业”二字,本身也成为了株洲年轻城市气质的一部分。
株洲市醴陵县中国陶瓷谷。 摄影/宋文君
和朋友约在清水塘老厂房逛集市,走累了就在车间改造的餐厅里喝杯咖啡、吃顿饭,父辈们挥洒汗水的地方,如今成了株洲年轻人消磨时间的放空地。家用的瓷器,来自醴陵中国陶瓷谷,上班路上乘着智轨列车穿行在城市中,一抬头远处几架固定翼飞机飞过……这些独特的城市工业景观,出现在株洲人生活的每个角落。这背后正是株洲从铁路交通产业出发,成为中国制造业发展代表的缩影。
株洲“神农号”智轨。 摄影/视觉中国
株洲凭什么成为“中国速度”之城?
如果给你喝一杯咖啡的时间你能做什么?
株洲的答案是:“我可以集齐制造一辆机车所用的上万种零件!”株洲的人才、产业密集程度已经到了一个电话就可以叫来一桌顶级专家的程度。不仅仅是制造机车,株洲已发展出41个工业门类中的37个。“国家需要什么,株洲就造什么”,这在靠着制造业起家的株洲并不是空话。
株洲生产的成千上百种 用于钻石切割的器具。 摄影/马宏杰
大到我们出门乘坐的高铁、地铁,小到我们使用的屏幕、陶瓷,还有各类工业生产必备的切削刀具,这一关键工具被称为“工业的牙齿”,其原材料硬质合金有超过五分之一产自株洲。株洲制造早已进入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
2013年,株洲提出打造“中国动力谷”,发展轨道交通、通用航空、新能源汽车三大优势产业。“动力谷”的概念并不是凭空而来。很少有人知道,这里诞生了中国第一台航空发动机、第一台越野车发动机、第一台海上钻井平台发动机等等关键工业成果,填补了一项又一项空白。
株洲风电塔焊接现场。 图/视觉中国
作为一座三线小城,株洲拥有340多项中国工业第一。上天(航空动力引擎),入地(轨道机车引擎、汽车引擎),下海(海上风机),凡需引擎处皆有“株洲心”。过去的机车产业“一招鲜”变成了“样样精通”。株洲用自己的速度,实打实地为“中国速度”提供强劲的动力。
图1:株洲汽车博览园赛车现场,摄影/咏洲:
图2:株洲飞博会现场飞行表演,摄影/石彦科;
图3:株洲制造的山东乳山海上风机,图/视觉中国。
春节越来越近。随着“株洲心”的搏动,无数高铁正载着回乡的人奔驰在春运路上。春节回家,曾经也是一种跋涉,如今正变得格外便捷。我们每个人都知道这种改变背后的付出是什么。正如株洲的故事,在这片土地上有很多“隐形冠军”,守护着我们的团聚,改变着我们的生活。
春节将近,人们踏上旅途。 摄影/王倚天
文|伊森
文字编辑丨苹果
图片编辑 | =G
设计|鱼一条,宫志博
头图摄影 | 石彦科
封图摄影 | 曹盛
主要参考资料:
《株洲市志》湖南出版社
《中国铁路史(1876-1949)》李占才
《中车株洲所文化读本》
《张之洞投巨资的汉阳铁厂为何产出极其可怜?》袁伟时
《“中国动力谷” 牵引株洲城》 湖南日报 2022
《株洲为何跑得那么快?》 刘建勇
《中国国家地理·湖南专辑》
《铸就辉煌——株洲工业100个中国第一》株洲市政协文史学习委员会
本文系【地道风物】原创内容
未经账号授权,禁止随意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