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块9包邮,买到4个质量尚可的碗。

直播间的裤子十几块钱一条。

抖音8.99元买了2斤头饰,里面有发箍、发夹、头绳等等。

看到现在的商品价格这么便宜,我只能不停地反思:
第一,原来我作为冤大头,到底多花了多少钱。



第二,这些商品的成本到底是多少,价格这么低商家还能赚钱吗。
前段时间去杭州,有个小伙伴做服装,他说我那个卫衣的材料成本大约是20块钱,加工费20块钱;但是,我花了100多买到了这件卫衣,还是在促销的时候买的。

回过头来想,我发现我买衣服是在为情绪价值付费。
那是我在特定的时刻、一时脑热特别喜欢那件衣服,愿意为高溢价付费;但是脑热过后,我的口味也变化了,觉得那件衣服并不好看,可是钱已经花出去了。
当衣服提供的情绪价值过去了,又知道了这些衣服的成本,只能说,顾客为情绪价值付费是一种冲动消费,但是商家需要顾客的这种冲动消费。



这几年我附近活下来的服装店,竟然是客单价极低的店。
元旦期间,这家超市里我看到款式尚可的各种花色的小棉袄,竟然只卖15块钱,当时非常吃惊,毕竟有的款式竟然低至13元。
但是,你再细想流水线生产的这些普通服装,它们的成本能有多高,其实也就不难理解,为什么十几块钱的衣服商家也在卖。
这几年看着原来去衣服的店铺一家接着一家倒闭。

反倒是这家开在商场里、充满了乡土气息、价格低到惊人的服装店,竟然活了好几年。





原来,我以为只有奢侈品是在为远超过成本的价格付费;现在发现,流通渠道和信息不对称决定了,我们一直以来都在为远超过生产成本的价格付费。

比如医药;

比如服装;

比如酒水。

从三季报的数据看,A股大量医药企业将大量人民币用在销售费用上。

不管是收入10万元,净利润亏损1.54亿元的海创药业;

还是收入4.8个亿,亏损1个亿,销售费用花了1.8个亿的泽璟制药。

还是收入3.6个亿,净利润2800万,销售费用花了1.5个亿的海辰药业。

大家都把大量的钱用在了销售环节,而企业的资金在不同环节的分配,实际上也是一种利益分配。那么,为什么药企要在销售环节分那么多钱呢?
这只是药企自己的问题吗?这些钱都分给了谁,能不能不分钱?回答这个问题,我们就得考虑医疗体制等等等等。



卖衣服的销售环节要比卖药简单很多,利益链条短。
为什么这个花马夹十几块钱企业也敢卖?
我大致猜测了下,这属于工厂直供、源头拿货,从工厂直接到线下门店;既省去了中间环节,不用给经销商分钱,又省去了网购的快递成本。
再从品质和款式看,这些服装成本并不高。
如果你想要上档次的衣服,这里明显不是你的菜;所以,作为薄利多销、低成本的大众消费品,只要衣服销量上来了,均摊的生产成本会更低。

我回来对比了下,店里的马夹的成本甚至比拼多多还要便宜,比老家集市上的价格也便宜,真的是非常惊人了。



既然直供能降价,那么,医药的销售能搞这种直供模式吗?

现在的集采和医保谈判走的就是这条路,药企要想生存就得进入这个国家这个体系,自己做直供就很难。

从销售渠道看:
我们的用药很大一部分是在医院销售的,且以公立医院为主,它不像买衣服那样,支个摊摆上货就能卖,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市场。
药企要进入到公立医院的销售系统。
从付款方看:
药费的付款方涉及到医保支付,医药支付涉及到医保基金不足的问题,涉及带量采购、医保谈判等等。这同样不是一个自由选择的市场。
从产品属性看:
药品太复杂了,用哪种药通常要听医生的建议,最后的付款方,即患者并不完全能决定使用哪种药品。
对医生来说,药效、院方规定和导向等等因素都要考虑,如何让医生用自家的药业挺麻烦。

有的行业水太深,从自身平日就能接触到的行业看起,或许也是培养能力圈的一种方式。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