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小燕

一年的风雨,浇灌脚下的力量;一年的努力,化作归途的行囊;一年的奔波,凝成眼中的渴望。

临近新春佳节,务工人员的团圆步伐越走越畅快。拉开城乡融合发展的历史帷幕,这条跨越东西南北、联结城乡村镇的相聚之路,已是模样大变。

国家统计局发布的新中国75年经济社会发展成就系列报告显示,城镇化水平稳步提高,城乡统筹发展取得新成效。改革开放前,我国城乡间处于分割状态,城乡差距很大。1949年末城镇化率仅为10.64%,1978年末也只有17.92%。改革开放后户籍约束逐渐松绑,城乡之间劳动力、土地、资金等要素流动加快,城镇化进程明显提速。2023年末,我国城镇常住人口达9.3亿人,比1978年末增加7.6亿人;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66.16%,提高48.24个百分点。

党的十八大以来,户籍制度改革全面落地,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持续推进,农民工市民化程度进一步提高。2023年末,户籍人口城镇化率达到48.3%,比2015年末提高8.4个百分点。乡村振兴战略稳步实施,城乡收入差距持续缩小,农村交通通信设施不断完善,基本公共服务水平提升。

随着城乡发展差距逐渐弥合,农民工流动趋势也出现新动向。

2022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在外出农民工中,跨省流动7061万人,占比41.1%,比上年减少69万人,下降1.0%;2023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中,外出农民工跨省流动6751万人,占比38.2%。从输入地看,农民工继续向中西部地区回流。

在农民工平均年龄持续提高的背景下,务工者回流的趋势一部分源于落叶归根的朴素愿望,另一部分在于此前以人口外出为主的地区,在安居乐业方面有了显著提升:交通设施日新月异、村容村貌愈发精致、消费体验大不一样、零工驿站开在身边、乡村产业渐成体系、创业园区逐步配套……

区域协调发展和城乡互补的有效推进,让老一代农民工得以享受到更高质量的退休生活,他们或在农村老家安享晚年,或跟随子女搬到县城的新居安家;二代甚至是三代农民工得以在家门口找到新的发展机遇,他们或在离家数小时车程的一二线城市工作,或在本地寻找就业创业机会,用自己的能力建设家乡。

铺平城乡融合发展之路,让流动更自由通畅,还将发挥促进人才、资金、技术、信息等要素流通的巨大潜力,激发投资和消费活力。

2024年7月,国务院印发的《深入实施以人为本的新型城镇化战略五年行动计划》提出,以冀中南、皖北、鲁西南、豫东南、湘西南、粤西、川东等城镇化潜力较大的集中片区为重点,兼顾其他城镇化率低且人口规模大的县(市、区),在协调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方面加快突破,构建产业梯度布局、人口就近就业、大中小城市协调发展的良性互动格局。

党的二十大报告指出,到2035年,基本公共服务实现均等化,农村基本具备现代生活条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更加完善;到本世纪中叶,城乡融合发展体制机制成熟定型。

总体来看,异乡打拼仍是农民工群体的奋斗主题,进城落户、流动子女教育、岗位供给、用工保障等助力农民工城市融入的举措仍在持续释放善意。更应该看到的是,“背井离乡”不再是这一群体的固定标签,越来越多的农民工在城乡融合发展之路上自由流动,在日益增多的圆梦选项中,他们有了更多的淡定和从容。

来源:中工网-工人日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