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监狱将非遗融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之中,服刑人员在学习海派玉雕、钦州坭兴陶、壮锦等非遗技艺,掌握一技之长的同时,也在重塑自己的心灵、找到新生的方向。广西壮族自治区监狱管理局宣传处供图

  右手拿着画笔,蘸满颜料后在墙上细细涂抹,不一会儿,一棵绿树就成形了。远远看去,墙上是一幅山水风景画,近处的河流、草木葱郁的河岸与远处的雪山、云雾、明月相映成趣,呈现出一种宁静悠远的氛围。

  这是1月13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处商铺披上彩绘新衣的场景。临近年关,不少建筑需要增添、翻新墙绘以迎农历新年,因此,从事绘画工作的李某最近忙得不亦乐乎,在一面又一面墙上作画。比起普通的绘画工作者,李某有些特别——他是一名刑满释放人员。

  “出狱后我开了一家绘画公司,还接纳了几十名刑满释放人员为员工,收入比较可观。如今,不少员工已经买车、买房。”李某说,刚入狱时自己心灰意冷,想过一了百了,是监狱警察没有放弃他,不断教育、引导他,让他重塑心灵,最终走回正道。如今,李某还做起了慈善,免费教残障人士绘画。过年前这段日子,他还写了一些对联到市场上免费发放。

  柳州监狱党委委员、副监狱长卢浩文表示,不少服刑人员刚进监狱时觉得人生没有希望,改造态度消极。因此,他们将监狱工作不断优化升级,不仅让服刑人员度过刑期,认识、改正自己的错误,还用社会力量、文化力量帮助服刑人员找回对人生的希望,让服刑人员把监狱当成人生的转折点,从而更好地回归社会。

  缓解部分服刑人员对死亡和未来的焦虑

  “报告警官,沈某好像不太对!”去年9月的一天,当值警察接到报告,立刻把沈某送到桂中监狱胸痛救治单元。

  监狱医生当即为沈某抽血、测心电图,初步判定是心肌梗死,于是喂他服下“胸痛一包药”。之后,监狱派车将沈某送到桂中监狱的医联体协作医院广西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直接推入抢救室抢救。从沈某发病到送入手术室,用了不到一个小时,争取到了胸痛救治的“黄金120分钟”。

  “监狱没有因为我是服刑人员就放弃我。”沈某说,自己以前不太配合改造,捡回一条命之后像是获得了重生。

  桂中监狱六监区二分监区指导员、主治医师莫小波说,有的服刑人员身体素质差,有一些基础病,担心自己活不到刑满释放,消极应付改造。为保障服刑人员生命健康权益,桂中监狱持续加强医联体建设,建成胸痛救治单元,打通胸痛救治起跑“第一公里”,目前已成功救治突发危重病服刑人员35名。生命健康权益得到保障后,此类服刑人员的改造心态明显好转。

  “真的感谢警官,让我们一家团聚!”去年8月8日,刚刚刑满释放的林某在家门口对送他前来的桂中监狱警察说。

  13年前,年幼的林某在广东与父母走散。因智力不健全、不识字,说不清自己姓名、记不住自己的家庭住址,林某一直颠沛流离,最终在谋生寻亲路上迷失自我,被人带上了违法犯罪道路,最后入狱。

  在服刑期快满时,桂中监狱组建专班,与公安机关、民政部门及属地司法局沟通联系,最终在DNA技术的帮助下,找到了林某的亲生父亲。

  “我再也不让他离开我了,让他安安心心待家里!”与失散多年的儿子重逢时,林某的父亲喜极而泣,颤巍巍的手不停抚摸着儿子。

  安置帮教工作是复杂的社会系统工程,也是多方参与、多方共治的社会治理现代化的缩影。桂中监狱建立提前衔接机制、定期回访机制,确保刑满释放人员遵纪守法,努力实现“改造好、不再犯”的目标,此外,还开设各类职业技能培训班,让服刑人员掌握一技之长,2024年,桂中监狱对临时人员开展了“油茶良种培育”“计算机应用”等职业技能培训。

  用心用情打开服刑人员心门

  “快过年了,有家里人的消息吗?”1月16日,柳城监狱的封闭式治疗室内,柳城监狱教育改造科服刑指导中心主任、国家三级心理咨询师莫苗坐在铁窗前,对26岁的服刑人员郭某开展心理咨询。

  “他们说年后来看我。”郭某说。

  “你的状态比以前好多了。”莫苗说。

  “是的,最近有时也会产生一些坏的念头,不过很快都能控制住。”郭某说。

  郭某口中所说“坏的念头”,是指不久以前,他想要轻生、伤害人的念头。

  “第一次看到他的时候,他脸色阴沉,低着头不太愿意说话。”莫苗说,自己引导郭某谈话,并以沙盘等道具辅助,最终了解了他的心理状况。经过几次见面、引导开解后,郭某对莫苗产生了信任,打开了自己的心门。如今,郭某已对莫苗知无不言,每次见面都笑呵呵地打招呼。

  “几次心理咨询后,我找到了自己的心结,知道了除了暴力还可以用别的方式解决问题。我正在学着控制自己的冲动,也想要和发生冲突的人和解,心态比以前阳光了很多。”郭某说,自己现在在日常改造之余,还借阅了经济学、电商、英语相关书籍,打算出狱后从事电商行业。

  从事狱内心理工作近10年的莫苗表示:“服刑人员也是人,心也是肉长的。当我关心他们的改造、关心他们的困惑和痛苦时,他们是能感受到的。这样能更好地建立信任,打开他们尘封的心门,最终引导他们回归社会。”

  用文化浸润心灵

  “刚进入柳州监狱服刑,我很迷惘,经常胡思乱想,也不爱跟人说话。加入美术工艺组之后,我开朗了许多……雕完第一个作品后,我就爱上了玉雕,一开机就不想停笔,把一件作品雕完才甘心,晚上睡前也一直想怎样把作品雕得更好,或是将来回归社会后,雕什么样的作品送给家人和朋友……”这是1月8日,柳州监狱服刑人员杨某在日记里写下的文字。

  1月17日,杨某又回到了他朝思暮想的玉雕室。在近100平方米的房间内,中间有一个大桌子,摆放着与人物速写、铅笔素描等有关的书籍,两面墙边摆放着10台玉雕机。10名服刑人员依次在玉雕机前坐下,左手拿起粗糙、有瑕疵的玉石原料,右手拿起钻机,在玉石上钻磨起来。重新触摸到玉雕机,杨某脸上泛出微笑。

  “君子比德于玉,治玉首先要立德。玉雕有切、磋、琢、磨的技法,这和修身、养心是相通的。”近年来,柳州监狱教育矫治办公室专职教师、一级警长张涛推动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海派玉雕入监狱,让服刑人员通过玉雕来浸润心灵。

  张涛一边传授服刑人员玉雕技法,一边将传统文化的孝道、行善等理念融入教学之中,让服刑人员们接受优秀传统文化的洗礼。“在雕玉的过程中,我领悟到了雕玉和为人处世一样,要种善因,才能得善果,以后我要多做善事。”杨某说。

  张涛说:“在我眼中每一名服刑人员仍旧是有价值的玉石,只不过因为一些原因染上了污迹。玉雕创作的关键在于最大限度地利用好玉料。而找到玉料的缺陷,巧妙地改造缺陷,常可以成就一件精品。改造服刑人员的工作亦是如此,只有充分了解服刑人员的家庭环境、成长经历、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和价值观,才能找准切入点,有针对性地开展教育,为他们指明方向,并引导他们朝着目标去努力。”

  2024年4月,柳州监狱服刑人员国学文化工艺美术实训室正式挂牌成立,成为该监狱教育改造服刑人员的重要举措之一。

  除了柳州监狱,广西的其余监狱也将非遗融入对服刑人员的教育改造之中。钦州监狱将中国四大名陶之一、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钦州坭兴陶引入监内,帮助服刑人员找到内心的宁静。广西壮族自治区女子监狱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壮族织锦技艺引入监内,培养服刑人员的耐心和细心……从玉坯到玉雕,从泥土到陶艺制品,从蚕丝到美丽的壮锦制品,服刑人员在学习非遗技艺的同时,也在重塑自己的心灵、改变自己的人生。

  “人文的力量非常强大,能陶冶情操、改变性情,具有教化功能,非遗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更是如此。监狱通过非遗教育,能让服刑人员了解、认同传统文化,从而认识自己思想的缺陷,产生对美的向往、对家人的关爱、对社会的善意。”张涛说。

来源:中国青年报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