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包与潘年英(左)。
用口语写成的《阿包》。出版社供图
阿包在写作。
有一类作品,它的意义不在于文学性多高,不在于思想多深刻,仅仅能写出来,就已经很了不起。《阿包》就是这样的一本书。作者阿包是贵州一位60后普通劳动女性,年幼丧母,只上过两年小学。她16岁走出深山,进城打零工,独立抚养两个女儿长大直至上大学,度过坎坷但没有被打倒的大半生。
2021年,在家人的鼓励下,阿包开始试着用文字自述经历。几乎不识字的她借助手机语音转文字的功能,将自己想说的话转成文字,再誊抄下来。这些内容辗转几年后,最终被“乐府文化”创始人涂涂看到,与广东人民出版社合作,在2024年12月正式出版成书。
接受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专访时,通过视频镜头,阿包的乐观活力跨越屏幕传递而来。讲述过往的伤痛,她语气淡然,并没有过度渲染,仿佛沉重的往事可以像烟尘一样轻轻拂去。而当讲述自己在医院当护工时尽力帮助他人,她的语气充满着开心和满足感。
一个女人的坎坷故事 依然会让人看到光
“还没动笔,我已落泪。我写的是我真实的人生经历,一个底层小人物坎坷的人生。我叫李玉春,苗族人,苗族名字叫‘包里给’,‘包’是我的名字,‘里’是我爸的名字,‘给’是我爷爷的名字。大家都喊我‘阿包’。”《阿包》整本书用口语书写。书很小,不重,但里面装的是一个女人沉甸甸的一生——她的悲伤和泪水,她的不甘和挣扎。
阿包1968年生于黔东南雷山县固鲁村一个苗寨。十几岁进城做住家保姆,懵懵懂懂嫁人、生子,打零工养家,归家后面临婚姻危机,哥哥重病几乎花掉她全部积蓄。最终靠着真诚,阿包赢回丈夫的心,但丈夫又因病去世。她一个人靠打工供两个女儿读大学、成家。最辛苦的时候,她同时做过20多户人家的保洁,两只手每天都泡在水里,因脱皮而变得粗糙。她还曾在医院的重症病房当护工……
有评论说,翻开《阿包》这本书,感觉是一个坚强又柔软的人在你耳边叨叨一生。那些叨叨里,比喻都很少,有也很简单。阿包就像那棵长刺的草,遭遇风吹雨打,甚至被拔掉后还能重新扎根。面对难关,阿包默默承受,咬紧牙关,不怨天尤人,抱定信念,一一度过。
阿包前半辈子的故事很辛苦,但依然会让人看到光。还是孩子的阿包,为了赚学费,第一次炒茶叶就能做出一级茶。如果她有机会读书,人生又会是怎样?但阿包不埋怨、不内耗,不管怎样,她尽自己努力把手头的日子过好。她鲜活有劲,生命力像路边野草一样扑了出来。
阿包把自己的故事写出来,是想告诉女儿和外孙女们,她的一生到底经历了什么,希望她们不要再吃那样的苦。痛苦挣扎大半生,她依旧心怀善意祝福世界。或许,看到阿包身处泥泞而依然不放弃挣扎的时候,面对自身困境,我们会多一些生命的力量。
这本小书带给很多读者力量。在网上,有读者留下阅读评论:“2025年第一本看哭了的书。全书没有过多的煽情,只是把她的人生经历用最朴实的话写出来。”“阿包让我看到了一个人在努力生活的样子。她没有放弃自己、更没有放弃自己的两个女儿。她既是可怜的,但也是幸运的。我觉得她的精神世界并不贫困。”
最真实的生命讲述 值得更多人看到
善良、乐观、坚韧的阿包,如今迎来比较安稳的晚年,其中一个重要转机是她与湖南科技大学人文学院教授潘年英的相遇。潘年英是阿包多年前打工遇到的雇主。在很长时间里,两人各自有自己的生活。2018年,潘年英因为生病身边没人照顾,想起了善良勤劳的阿包,就请她来帮忙做日常护理。此时的阿包,丈夫因病去世,两个女儿已经成家。在生活中失意的两个人,后来再度相遇,竟慢慢走到了一起。潘年英在民俗学、人类学以及文学、摄影、音乐等领域均有建树,曾在多家文学刊物上发表多篇小说和散文。正是在潘年英的提醒、鼓励下,阿包将自己的人生讲述出来。
作为阿包的第一读者,潘年英看到她写的这些,第一感觉就是“很有价值。我觉得阿包写的不只是她自己,她写的还是不少跟她有类似遭遇的人。这在她写的第二本书,关于她那些姐妹的作品更能看出来。她们有相似的成长经历,早早辍学,然后到城市里面打工,经历都很相似。所以在我看来,阿包写得更多的是社会学的意义、人类学的意义、微观个人史的意义。”
潘年英坦言,由于阿包不太懂标点符号的规范使用,他会帮助整理文稿,但没有改动文字。“阿包的讲述是最真实的生命讲述,里面有她真实的语气,有无法被代替的价值。”
虽然跟阿包文化程度的差别较大,但潘年英觉得这不是问题,“最重要的还是人品。我一度生重病,母亲年迈、女儿求学,身边没有人照顾的时候,是阿包及时赶来,帮我调养身体。这是我的幸运。阿包善良、勤劳、耿直、单纯,对人完全不设防。”
如今阿包已经写好第二本书,潘年英评价,比第一本书写得“好太多了,阿包其实人不笨,她学习能力很强。”
一位作者,没有受过文学训练,就连基本的小学教育都没完成,能写好吗?出版人涂涂的感受是,“刚读第一页,会有一种记流水账的错觉。但那当然不是流水账,读完整本书——你甚至舍不得改她的稿子。这个女人没有读过书,但她有讲故事的天分。在全书的一开始,她就讲自己辍学的经历:7岁的她,已经懂得上山采茶,炒了茶叶,拿出去卖了整整两块钱,那是连续拼命干了许多天攒下来的,只为了能给自己交学费。但父亲还是拒绝她继续上学,因为她是一个女孩。她后来经历了漫长的、艰难的人生,但她没有被摧毁。相反,她靠着自己的劳动,给出了她所未曾得到的东西:让两个女儿读完了大学。而把自己故事写下来的动力,也仅仅是希望把这些讲给女儿听。”
阿包和她的语音“写作”,感动了涂涂,“她的故事,值得让更多人听到。”
华西都市报-封面新闻记者 张杰 图片除署名外由潘年英提供